“育人”與“育分”如何統一,是長期以來一線教師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進入“核心素養本位”的全新階段,不斷挑戰傳統的“應試教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育人”與“育分”之間的矛盾更加凸顯。在現行政策框架下,教師應該如何兼顧“育人”與“育分”,實現既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又能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的目標?——貴陽市南明區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 于老師

用心“育人”,用智“育分”

王獻斌 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育人”與“育分”孰輕孰重?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源自一件往事。有一年高三“一模”結束后,小Z同學一連幾天都沒來上課。我通過詢問他的班主任得知,原來他是因為“考砸了”,一直把自己關在屋里,任憑父母如何安慰,始終不愿來上學。老師和同學們也曾登門勸說,但都無功而返。直到高三畢業,我都沒再見過小Z。事實上,他“一模”考了全班第五,所謂的“考砸”,僅僅是數學成績不理想而已。

小Z的事讓我深感遺憾與自責。也許有人會認為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他的心理太脆弱。但作為教育者,豈能把一切責任全部歸咎于孩子?從家長到老師,再到整個社會,大家總是把分數看得太重,不知不覺中,孩子早已背上了分數的“思想包袱”。

其實,“育分”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核心。抓牢“育人”的根本,“育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同種下一顆種子,我們只需要給它提供合適的土壤、陽光、水分和營養,它自己就會破土而出。而分數僅是考查學生的一項指標,如果將之奉為唯一,背離“育人”的初衷,再高的分數也只是曇花一現。

如何“育人”?我認為關鍵是用“心”,即在日常點滴中潤澤學生。教育家于漪曾抓住學生亂扔饅頭的舉動,教育學生“粒粒皆辛苦”,要懂得節約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育人”是隨時隨地發生的。看到有學生對向他請教的同學不耐煩時,我就告訴他彼此幫助、相互學習的必要性;發現有學生因考試失利而沮喪,我就給他講不懼失敗、再接再厲的重要性。“育人”在于用心觀察每個學生的一舉一動,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適時進行引導。

如何“育分”?我認為主要是用“智”,即把分數看作學生學習的指向標。考試給學生帶來不少壓力,有的學生每次面臨考試時,都會神經性頭疼、肚子疼。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正確認知考試,幫助學生理解考試只是對學習成果的一次檢驗。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分數,幫助學生認識到分數只是學習和成長途中的指向標。如果考得好、分數高,就繼續揚帆向前;如果考得不好、分數不高,則需要停下腳步、剖析問題,尋找接下來要努力的正確方向。“育分”是教育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成果,對分數不理想的學生,教師絕不能一味批評、施加壓力,而應該積極引導、始終陪伴、勤于鼓勵。教育是生命潤澤生命的事業,“育人”要用心;教學是依賴多方力量協作的過程,“育分”要用智。分數只是一個指標,在某個時間節點或許顯得十分重要,但如果以“育分”推動“育人”,短期內可能有效,長期來看后患無窮;而以“育人”推動“育分”,短期內也許收效甚微,長期來看則會厚積薄發。因此,“育人”工作必須做扎實,學生有了成長的內驅力,教育就會成為一個不斷收獲驚喜和奇跡的過程。

找尋“育人”與“育分”的平衡點

郄文麗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職業教育中心

提到“育人”與“育分”的關系,如果硬要把二者放在天平的兩端去比較,并不合理。首先,它們不能歸入同一個類別。“育人”側重指以品德為主的綜合素質,“育分”則專指追求考試成績,二者標準不同,沒有可比性。其次,它們不是一個“重量級”的。“育分”是“育人”的一部分,“育人”是涵蓋“育分”的有機整體,二者存在包含關系,不能進行比較。

那么,并無可比性的兩個方面,怎么會產生矛盾?我認為完全是人為因素所致。推行素質教育,應該既注重學生橫向的全面發展,又注重其縱向的可持續發展。“育人”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關乎國家建設、民族振興與社會發展;“育分”則聚焦如何讓學生把學習成果變為分數,適應現行人才選拔方式的需要。二者是長遠目標和眼前目標的關系。素質教育的效果往往在短時間內并不明顯,分數卻能立刻被看到。參照學生的分數,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中達成重難點“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的目的。同時,中考、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影響也客觀存在,由此帶來的考試焦慮確實使部分教育工作者只看重分數,從而偏廢德、體、美、勞四育。長此以往,將“育分”凌駕在“育人”之上,必然出現“以分評價人”“見分不見人”“分好人就好”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當年,錢鐘書先生以數學15分、國文特優、英文滿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假如只因數學分數低,就忽略先生國文與英文皆為第一名的事實,世上很可能就少了一位曠世奇才。作家王蒙輔導小學四年級的孫子寫語文作業時,一道選擇題“看來看去,四個選項都對,我還真不會”。《寂靜錢鐘書》一文的作者曾表示:“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題,而我卻不會做。”這并不奇怪,因為題目能不能答對,不僅需要相關知識,還需要一些答題技巧;而文章能否寫好,則是由興趣(愛寫)和技能(會寫)共同起作用的。寫文章和做題不是一回事,寫出好文章和做對題也不是一回事。但是這兩件事是可以結合的,使用科學合理的題目,真正語文素養高的學生,分數必然不會低。特級教師趙謙翔的“綠色語文”系列探索,尤其是1996—1999年進行的“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實驗恰好證明了這一點。趙謙翔讓實驗班的學生在沒有進行任何高考模擬訓練的情況下,提前一年參加全國高考語文測試,平均成績為107.7分,比同校當年畢業的文科重點班語文平均成績高出0.7分。第二年正式參加高考時,該實驗班語文平均成績達112分。此次實驗把語文教學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學生取得素質與分數雙豐收,成為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成功范例。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做到“育人”與“育分”合二為一?

目的明確,眼中有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目前,從家庭到學校乃至全社會,大多數人習慣“唯分數論”。如此一來,只看分數不看人,分數就掩蓋了它背后的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降低對分數的關注度,減少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更多關注學生個人的成長過程。

步驟規范,“育心”為先。錢偉長院士棄文從理,最終成為我國力學之父的事跡啟迪我們:心之所向,必全力以赴。這般強大的“心”包含爭取勝利的決心、反敗為勝的信心以及矢志不渝的恒心。“育心”是推行“五育”并舉的有效途徑,如育愛國心而圖報效,育奮斗心而志建功,育堅韌心而耐磨煉,育平常心而享生活。

方法得當,營養為上。趙謙翔自創了三種素質教育課程。一是創造性閱讀課,引當代名家名作入課堂,使學生為獲得靈感而讀書。二是主題班會感悟課,讓學生把“心動”“筆動”“行動”統一起來,把“學做人”與“學作文”統一起來。三是《東方時空》感悟課,以《早間新聞》《東方之子》《百姓故事》等節目為教學文本讓學生寫觀后感,不僅言之有物,而且新穎別致。

綜上所述,“育分”不是“育人”的全部,“育人”可以同時“育分”。趙謙翔教學實驗的成功,以事實證明,語文素質教育完全能夠獲得“育人”與“育分”的雙贏。

“育人”與“育分”同頻共振

王洪麗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三中學校

劉備在遺詔中告誡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囑咐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歐陽修在《誨學說》中鼓勵兒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向十分重視品德修養,以史為鑒,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也要重視“育人”工程,使“育人”與“育分”同頻共振。

社會發展呼喚素質教育,學校應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績“一花獨放”不足夠,各項素質“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教育的“春天”。

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育人”的成果可能難以考量,而“育分”的效果卻立竿見影,所以大家普遍把重點放在了“育分”上。每年中高考之后,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全國狀元引人矚目,本人獲獎勵,老師、學校有功勞,家長臉上有榮光。諸如此類的“分數效應”愈演愈烈,“唯分數是尊”也就順理成章,于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天平逐漸向“育分”傾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分”在短時間內可能取得了效果,但從長遠看,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極易導致思想問題或心理問題。這類問題很可能給學生的成長、成才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甚至危害社會。例如前幾年弒母的北大學生吳謝宇、給室友投毒的復旦研究生林森浩等,都是思想品德出現了問題。所以“育人”工程不能忽視,“育人”與“育分”工程必須雙管齊下。

那么,如何做到“育人”與“育分”的統一?

做有溫度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激發生命的無限可能,讓孩子煥發天然的活力,從而獲得個性發展,在適合的領域發光發熱。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既包括身體的成長,也包括心靈的成長。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傳道受業解惑”,更要成為學生的人生向導,不僅關注他們的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心靈。“親其師而信其道。”如果學生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就掌握了解決問題的鑰匙。假使教師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都能游刃有余,引領其提高分數就指日可待了。

以興趣引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在教學中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學生“樂學”。遇到有學生厭學時,要剖析他們厭學的原因,找到他們真正的興趣所在,進而引導他們發揮所長重新建立學習的自信。發現有學生情緒低落時,要給他們加油打氣,鼓勵他們克服困難,陪伴他們勇往直前。喚醒學生成長的內驅力,激發他們的斗志,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自然提高了。

情感目標不是擺設。在教案里,教師通常會把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寫得清清楚楚,但課堂教學中情感目標往往會大打折扣。“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教師要善于利用所教學科的特點,及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放開胸懷,打開眼界。試想,一名有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的學生,在學習上會不努力嗎?充分利用教育情境。教師要有能在課堂教學和生活中創設教育情境的能力。例如,物理、化學課上,多領學生做實驗,既能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校園里有女學生濃妝艷抹時,告訴她青春的美不用口紅定義,適時進行審美教育;課下多給學生布置幫父母做家務、觀察大自然等作業,幫助他們學會感恩父母、熱愛生活。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干精神與家國情懷,學生的內驅力得到提升,才能品質與分數雙豐收,“育人”與“育分”齊頭并進。

“育人”是一項長期工程,貫穿教育事業的始終。“育人”的核心是培養良好的品質。正如培養植物要先培根,根深才能葉茂;培養人重在育“心”,心正才不會走偏。當今社會一些不良商家為謀取利益賣假貨、以次充好,一些問題官員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等,都是思想品德不良的表現。

綜上所述,“育人”與“育分”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二者就像是孿生兄弟,或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站在時代的潮頭,教育工作者要用愛心做教育,在“育人”與“育分”的平衡中開辟新路,譜寫教育新篇章。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