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記者 郭鵬 魏淑敏 張晨悅 雷思佳 孫永濤)2月21日,全省教育大會在西安召開。連日來,大會精神在全省一線校長教師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將把學習領會大會精神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奮力譜寫陜西教育新篇章。

堅定理想信念,培育時代新人

資料圖片:2024年陜西省“大思政課”教學觀摩(寶雞)研討會現場

省委書記趙一德在會上強調,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融會貫通起來,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深刻認識建設教育強省是使命所系、民心所向、發展所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實現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貢獻陜西力量。

2月24日上午,陜西省委教育工委召開工委委員(擴大)會議,專題傳達學習全省教育大會精神,研究貫徹落實意見。會議強調,全省教育系統要提高政治站位,迅速行動起來,抓好全覆蓋、全方位學習宣傳闡釋,全面、準確、深入領會大會精神。把大會精神轉化為推進工作的強大動力和務實舉措,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強省建設。

大會為全省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盡職履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習大會精神后,陜西師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田雄表示,自己將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責任,立足本職崗位,站穩講臺,上好每節課,把“怎么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落到實處;傳承好“西部紅燭、兩代師表”精神,不斷提升自身學識修養,以立德立言立行的實際舉措影響和帶動廣大學生,堅定“國家優師生”返鄉從教信念,增強專業能力,為縮小城鄉、區域教育差距作出自己的貢獻。

“身為一線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時刻警醒小學語文絕非僅是字詞認讀、語句解析的知識傳授,更是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古詩詞教學是厚植家國情懷的沃土,諸如課本劇表演等實踐活動更是德育的鮮活舞臺,我會將以文為源、以德為流貫穿課堂內外,滋養孩子精神世界,助力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擔起時代重任。”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教師陳勇說。

“大會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了堅定理想信念、上好思政課的重要性,我會認真上好每一堂思政課,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讓思政課成為啟迪學生智慧、溫潤學生心靈的人生必修課。”渭南市澄城縣城關一小教師王雅玲說。

興平市陜柴小學校長趙朋輝表示:“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將以大會精神為引領,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用實干和擔當譜寫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打造特色課程,提升教育質量

資料圖片:潼關縣城關北區幼兒園非遺特色活動——老腔話食育

資料圖片:西咸新區涇河一中校長和教師進行常態化家訪

趙一德強調,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著眼學生身心健康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進一步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

對此,一線教育工作者們深有感觸。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第一中學副校長饒春燕表示,加快建設教育強省部署激勵基層教育工作者不斷前行,自己深感責任重大,同時也看到了學校發展的廣闊前景:“在構建協同育人體系方面,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校家社協同機制,設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聯合社區建立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錘煉品質、厚植情懷。”

“我們還將通過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組織文體和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涇河新城第一中學執行校長任康元說,學校依托涇河濕地建成生態研學基地,開發“濕地生態鏈”“關中地理密碼”等跨學科課程,形成“教室+自然+社會”三維課堂;開發“涇渭家國”課程鏈,將本地資源轉化為思政教學案例庫,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研學路線,實現大思政育人品牌。

作為縣域非遺進校園的踐行者,渭南市潼關縣城關北區幼兒園園長姚妙榮表示,教育大會中“著眼學生身心健康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的要求更堅定了自己將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學,打造非遺特色課程體系的決心。“接下來我們會深入挖掘‘樂傳承·味道+課程’,比如在老腔課程中增加更多互動環節和趣味游戲,針對踩高蹺、背芯子等項目,設計適合幼兒的簡單動作和表演形式;邀請非遺專家、傳承人進園對教師進行專業指導。”姚妙榮說,還計劃將已有教學案例、活動方案整理成冊,申報省級教研課題,形成可復制推廣的非遺教育模式,持續深化“非遺啟蒙教育”,為陜西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潼關樣本”。

扎根教學一線的榆林市子洲縣馬岔鎮中心小學校長兼體育教師高強深刻感受到新時代賦予體育教育的重大責任與難得機遇。“今后,我還會積極參與送教下鄉、校際交流等活動,在教學中打破為練而練的傳統慣性思維,重視體育本身蘊含的育人功能,將‘五育融合’落實到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當中,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實現全方位發展。”他說。

漢中市勉縣新鋪鎮中心小學校長樊亮而言,全省教育大會啟發他以建設者的姿態面對鄉村教育的未來——結合鄉村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傳統,開設博物學課程,引導學生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開發鄉土文學、傳統手工藝、地方美食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和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歸屬感……

培養優質師資,助力教育強省建設

20250228163013129-38-3c65e.jpg_scale.jpg

資料圖片:勉縣新鋪鎮中心小學校長樊亮和學生在一起

資料圖片:鳳縣巖灣小學教師戚國敏在給學生上勞動課

趙一德在講話中指出,要深入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嚴格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持續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積極營造教師發展良好生態和尊師惠師社會環境,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西咸新區第一初級中學副校長李春寧看來,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教師隊伍面臨的挑戰不斷加大,不斷學習緊跟技術發展步伐、不斷反思優化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創新探索教育新模式、不斷超越實現自我與學生的共同成長是新時代教師的應有之義。“我們將深化信息技術賦能工程,促進教學工具革新,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系統性優化教學反思流程,完善提質增效策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智慧提升;差異化探索學科特色研究,開展項目化教學實踐,激發教師創新思維與探究精神;多維度落實師生共長計劃,完善師生共研平臺搭建,升格教師職業成就與教育情懷。”李春寧說。

“我們將借助陜西省西安中學教育聯合體優質平臺,實施‘新銳—骨干—領航’梯隊培養計劃,營造良好的教師發展生態和尊師重教的社會環境,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與歸屬感,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任康元說。

“大會激發了我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面對當前鄉村學校規模越來越小、優秀教師難培難留的困境,我們必須想辦法破局。”深耕鄉村教育20余載的樊亮深有感觸。他表示,今后將會根據教師的專業背景、興趣特長和個人發展需求,設置多樣化的教學崗位和科研方向;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成立自下而上的專業發展平臺,讓每位鄉村教師成長得以被看見,獲得尊重感與成就感,激發教師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寶雞市鳳縣巖灣小學教師戚國敏說:“對我來說,提升教書育人能力就是要不斷提升勞動教育專業素養,用更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多媒體演示、小組討論等方式提升課堂質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