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類家庭像候鳥一般過著“遷徙”的生活。他們周一到周五住在中心城區相對面積不大的房子里,周末為了能到開闊的空間喘口氣,再住回郊區另一處稍大的房子中。如此“折騰”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到父母心中更好的學校就讀。

“候鳥式”求學一般從小學開始,可能持續到高中畢業。“候鳥式”求學固然能夠讓孩子進入一所重點學校,卻未必是最好的選擇。要真正破解這一困局,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與家庭生活質量的提升,需要政府與家長的“雙向努力”。

“候鳥式”求學存在一些問題。對于孩子而言,這樣的遷徙式生活縮短了親子互動時間。長期生活在擁擠環境中,孩子的心情會更加焦慮,家庭矛盾也容易顯現,這可能會削弱孩子社會化能力的培養。對家長來說,生活質量可能也會降低。

從政府層面來看,優化教育資源分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重中之重。當前,在一些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區,導致家長們不惜代價讓孩子擠入這些優質學校,從而催生了“候鳥式”求學。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鑒。北京市印發了《北京市統籌主城區與鄉鎮義務教育學校“手拉手”結對幫扶工作方案》,覆蓋全市所有鄉鎮義務教育學校,促進課程、活動、師資、教研、管理等教育要素和優質資源有序流動。不少郊區紛紛“開門辦教育”,提高引入標準,加大引進力度,不斷創新與城區優質學校的合作模式,推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布局,讓學生和家長深切感受到家門口的學校變多了、變好了。同時,主管部門應該進一步完善對學校的評價。單一以成績為主的評價體系使得家長們過度追求所謂的“名校”。應推動教育評價多元化,使不同學校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優勢,避免家長們一窩蜂地涌向少數幾所傳統名校,從而緩解“候鳥式”求學的壓力。

家長需要重新審視家庭教育的角色,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僅僅將目光聚焦于學校的名氣,而應更全面地考量孩子的成長需求。要明白,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溫暖和支持同樣不可或缺。家長也應該傾聽孩子的聲音,更加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積極的家庭氛圍。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