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傳統纏花技藝制作的藝術作品。 受訪者供圖

迪拜世博城中阿經貿交流中心有一個用漢中藤編技藝做的藝術裝置,以彎曲的沙漏造型,象征時間的連續和循環。這件作品是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教師徐立乾指導漢中藤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作。

4月10日,徐立乾再次到漢中為漢中藤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美育培訓。和他一起到漢中的,還有很多想學習藤編技藝的美院學生。

“‘匠心格物,融合創新’是我們的追求。我們既要繼承傳統工藝,也要在傳統工藝中融合現代審美。”在徐立乾看來,現在很多非遺產品沒有市場,不是因為工藝不好,而是有的非遺產品在現實生活中使用不到。所以,他經常幫助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設計一些日常小物件。以前,漢中藤編作品多是桌椅板凳,現在有了首飾、扇子、書包。

徐立乾讓學生在畢業設計中融入非遺元素。學生王文超、朱震宇、劉泳辰設計了一組現代藤編家具,以天坑、地下溶洞為靈感,用藤作為主要材料,以漢中藤編技藝為依托,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

徐立乾介紹:“為助力非遺發展,我們系成立了西部非遺服務隊。在暑期‘三下鄉’活動中,師生一面調研,一面幫助當地文化館進行非遺創新設計。目前,我們已經和子長市文化館、南鄭區文化館、千陽縣文化館進行了項目合作。”

學生支俊、鄭雄瑞結合傳統纏花技藝與《本草綱目》內容,打造了一組藝術作品。作品涵蓋多種藥物和醫方,既具觀賞價值,又有科普意義,展現了傳統手工藝和中醫藥學的魅力,使纏花技藝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作品得到陜西省中醫藥學會的認可。

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主任劉謙,致力于陶瓷研究多年,曾獲得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頒發的中國陶瓷文化傳承推廣貢獻獎。近年來,他將景德鎮、耀州窯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在劉謙看來,陶瓷與綜合材料可以進行銜接塑形、陳列輔助,賞用融合。綜合材料的介入,不僅拓展了陶瓷藝術的創作空間,豐富了陶瓷藝術制作工藝的多樣性,還深化了陶瓷藝術的觀念表達。

李欣瑋是劉謙的學生,畢業后,在銅川市耀州區成立了陜西明作物致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設計了很多兼具耀州窯傳統工藝和現代人審美取向的瓷器,受到年輕人喜愛。李欣瑋說:“我們公司的理念是用器物傳遞耀州瓷的美。作品保留了耀州瓷傳統的刻畫工藝和印花工藝,在實用性上和傳統的耀州瓷不太一樣,線上線下很受歡迎。”

“我們系今年的就業率到目前為止排在學校第一,只要學生能學以致用,積極創新,未來一定大有可為!”劉謙說。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