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陜西省精神衛生中心·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心理科醫生給患兒進行心理治療。

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家庭環境存在密切關聯。近期,陜西省精神衛生中心·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推出了我省首家家庭特需病房,以優化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為主要干預舉措,為深陷心理困境的兒童青少年提供全新的康復途徑。為此,記者進行實地探訪。

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4月9日,在該中心兒少心理科家庭特需病房,記者見到來自甘肅省慶陽市的10歲男孩晨晨(化名)正在和家人進行良性互動。

護士孫宏杰介紹:“患兒行為改善顯著。入院初期,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生人,孩子就會吼叫,有一次持續了近6個小時。孩子很痛苦,家長也十分著急。”

在陜西省首家家庭特需病房,類似的“家庭解碼”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家庭環境是塑造孩子心靈的重要因素,也是化解孩子心理困境的關鍵。”兒少心理科主任鐘意娟說,“我們在治療中了解到,晨晨的父母在外打工。晨晨1歲時,就由奶奶照顧。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奶奶總愛嘮叨。9歲時,一聽到奶奶說話,他就用吼叫的方式回應和制止,久而久之,形成了他們之間獨特的溝通方式。”

家庭治療是一種系統性的治療方法,核心理念是通過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幫助兒童青少年解決心理問題。鐘意娟認為,孩子的心理癥狀并非僅僅是個體問題,往往反映了家庭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只有改變整個家庭的互動模式,才能緩解孩子的心理困擾。

“我們通過與家庭成員溝通,讓家長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需求,并通過改變互動模式,主動、合理地滿足孩子需求,緩解孩子的癥狀。”鐘意娟說,在醫生的幫助下,晨晨的奶奶明顯減少了嘮叨,父母也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的癥狀減輕了。

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

4月7日,17歲的西安市學生軒軒(化名)帶著自信重返校園。而這份自信,源于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態度的轉變。

軒軒從小品學兼優,父母也以此為傲。然而,高二時,軒軒的數學成績開始下滑,遇到考試總是患得患失,甚至不敢去。面對女兒的困境,父母脫口而出的是“考不上重點大學未來怎么就業?”“你要考不上大學,怎么對得起我們這么多年的付出!”,諸如此類的話語讓軒軒陷入困境,出現了心慌氣短、疼痛等生理癥狀。3月31日,軒軒拒絕參加考試,選擇休學在家。焦急的父母只能將她送往陜西省精神衛生中心·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家庭特需病房。

兒少心理科副主任張海艷告訴軒軒的父母,焦慮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通常表現為情緒上的緊張、不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此時,家庭成員之間的不良溝通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理解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溝通的第一步,心口一致是溝通的關鍵。”張海艷說,有效的溝通,應當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并圍繞問題本身展開討論,而不是將問題上升到人格攻擊的層面。比如,當父母發現孩子玩手機時,應該直接指出,而不是把問題上升,指責其“不思進取”。

在醫院,軒軒父母學會了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再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壞情緒,說事時不把情緒帶進去,這種溝通技巧能夠幫助家庭成員保持冷靜和理智,有效地避免情緒化的爭執。”軒軒媽媽深有體會地說。

重塑孩子的成長空間

4月8日,11歲的安康患兒王小浩(化名)經家庭特需病房治療后康復出院。

之前,王小浩總是不由自主地眨眼、聳肩、抽動身體。父母雖帶他輾轉多家醫院,卻查不出任何器質性問題。在家庭特需病房,醫生發現,父母持續半年的關于離婚的爭吵,是孩子的心理癥結所在。

在沙盤游戲中,王小浩用玩具擺出一個被拆散的家。他說:“我害怕媽媽一個人養不了我,也怕爸爸不要我了。”

治療師周晴注意到,每當父母開始冷戰,孩子的抽動癥狀就會明顯加劇;孩子在就醫過程中受到父母的關心,病情就能暫時緩解。通過溝通,周晴了解到孩子非常害怕父母離婚,擔心母親沒有生活來源,自己也無法承受父母分開的痛苦。

在家庭治療過程中,當周晴要求夫妻背對背站立時,王小浩突然沖過去試圖把父母的手拉在一起。這個場景讓孩子的母親泣不成聲:“我們只顧著爭吵,沒想過孩子的感受。”王小浩的父母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坦誠地與孩子討論了關于離婚的事情,并告訴他,無論將來是否一起生活,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會變的。最終,孩子的癥狀得到了緩解。

“我院兒少心理科是陜西唯一一家致力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科室。科室推出的陜西省首家家庭特需病房于3月31日正式啟用。醫生們通過重塑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系統化改善整個家庭的互動關系,從而幫助孩子恢復心理健康。希望通過這種治療理念,讓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也讓孩子的心理問題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該院錢露院長說。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