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教育事業,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形成合力
作者:曲正偉
發布時間:2025-04-08 21:20:14 來源:光明日報
學校、家庭和社會作為全面育人環節中的重要主體,承載著營造良好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校、家庭、社會要緊密合作、同向發力,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實踐”。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建設教育強國強大合力”。充分認識協同育人機制對于提升育人質量、建設教育強國的價值,始終堅守立德樹人根本,深化協同共育實踐,聚焦機制建設主線,才能持續優化教育生態,筑牢教育強國建設的社會根基,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1.堅守立德樹人根本,強化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原則
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核心要求和原則。因此,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就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支持的協同作用,通過服務全面育人目標、搭建全鏈條育人體系、營造良好育人生態,實現“三全育人”(全員、全程、全方位)與“五育融合”(德智體美勞)的辯證統一。
服務全面育人目標。育人目標決定了育人的發展方向,服務育人目標的實現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前提。育人目標的全面性要求突破傳統“唯分數”“唯升學”的局限,轉向“五育融合”的素養本位教育。學生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涉及價值觀塑造、習慣養成、人格健全和實踐能力提升等多個方面,這并非學校單方面能夠完成,需要家庭和社會等多方主體的協同發力。學校、家庭和社會通過發揮自身教育優勢,可以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夯實堅實的社會基礎,助力學生在知識、品德、實踐等方面全面發展,實現育人目標的全方位覆蓋。
搭建全鏈條育人體系。高質量育人體系是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支撐。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強調推動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確保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更加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力爭到2025年,50%的縣建立“教聯體”,到2027年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督逃龔妵ㄔO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要求,統籌推動價值引領、實踐體驗、環境營造,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因此,統籌推進全鏈條育人體系建設,就要破解學段割裂與育人主體分散的困境,通過縱向銜接與橫向聯動實現教育場景的貫通。縱向層面,需依托“省—市—縣—校”四級協同機制,統籌規劃學段銜接,將思政教育、勞動教育、志愿服務貫穿教育全周期,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路徑。橫向層面,需整合學校、家庭、社會資源,實現信息互通與資源共享,彌補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各自的功能盲區,打造“校內—校外—虛擬”三位一體的教育場域,突破學校教育的時空限制,建立連續性的學生發展通道,形成終身學習的育人閉環。
形成良性育人生態。良好的育人生態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追求,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保障。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各自扮演著獨特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單獨依靠任何一方都難以構建良好的育人生態,誰都不是旁觀者,誰都不能置身事外。學校教育若缺乏家庭和社會支持,易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導致理論與實踐分離;家庭教育若缺少學校和社會引導補充,教育理念和方式難以優化提升;社會教育若未與學校、家庭協同,學生難以將社會經驗轉化為成長動力。只有三方緊密協同,整合優勢、彌補不足,才能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穩定持續的教育支持網絡,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2.深化協同共育實踐,凝聚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合力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核心在于協同共育。協同和育人是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一體兩面。沒有育人的協同,協同只能流于形式;同樣,沒有協同的育人,育人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要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不斷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社會協同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重要特征,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供價值引領。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就是要在協同共育實踐上持續深化發力,構建方向一致、資源依賴、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的協同體系,凝聚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合力。
教育方向保持一致。方向一致是協同的前提。統一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方向,要堅持科學教育觀念,遵循素質教育理念和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增強三方教育價值共識,避免短視化、功利化教育觀念。學校應發揮專業引領作用,通過家長學校、社區講座等形式,宣傳素質教育重要性,展示教育成果,引導家長和社會理解并接受科學育人理念,凝聚協同育人共識。
育人資源形成共享。資源共享是協同的重點。學校、家庭和社區資源對學生的影響是相互交織、相互疊加的,實現育人資源的相互共享,一方面要打破時空和體制限制,實現三方資源真正的共享互通,另一方面,根據育人要求對三方資源組合優化,實現“1+1+1>3”的協同效應,形成資源優勢互補。只有這樣,學校、家庭和社會在育人過程中才能成為職責有分工、時空有分配、過程有參與的重要教育主體和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才能避免家長不積極、社會不主動,只有學校“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實窘境。
育人分工合作有序。分工合作是協同的關鍵。清晰的職責分工界定能夠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各司其職,避免出現職責不清、相互推諉;緊密的協同合作則能讓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功能互為補充、工作相互補位。形成有序的分工合作,一方面要通過制度規定明確各方職責界限,細化政府統籌協調、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責任;另一方面,深入推進“教聯體”建設,打通協同壁壘,以學校為核心整合區域資源,通過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共同研究和推動破解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有效協同落地生效。
多方受益共同成長。共同成長是協同的保障。要使協同能夠可持續,除了構建對育人目標的共識,更需要基于學生發展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受益、共同成長的保障機制。有用才會有為,受益才能持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不僅應對學校豐富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產生正向影響,也要為家長、社區提供成長發展的機會。通過三方協同機制,家長能夠參與學校和社區的教育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在參與學校的志愿者活動中為孩子樹立榜樣,提升自己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社區也能通過參與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自身的文化氛圍和社會凝聚力,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
3.聚焦機制建設主線,提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效能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關鍵在于機制建設。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的目標取向不夠一致、職責定位不夠清晰、信息流通不暢、條件保障不夠到位等問題,既嚴重制約了協同育人的質量和效果,也凸顯了構建科學、高效且可持續的協同育人機制的迫切需求。堅持以機制建設為主線,要更加注重機制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釋放機制建設合力,真正打破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壁壘,使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模式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內容體系。構建完善協同育人機制,需要對“想做”“能做”和“做好”進行一體化設計和考量。在“想做”層面,建立利益耦合機制,創新協同方式,構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激發學校、家庭和社會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提升協同育人體系活力。例如,可以設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獎勵基金,對在協同育人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機構進行表彰和獎勵,激勵各方積極參與。在“能做”層面,打造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服務體系,學校發揮專業優勢,指導家庭教育、整合社會資源;家庭積極反饋教育需求,參與教育改進;社會機構為家庭提供個性化服務,助力學校拓展教育資源,全方位提升協同育人質量。在“做好”層面,強化責任機制,明確各方權責,優化監督流程,加大責任追究力度,確保學校發揮主導作用、家長履行主體責任、社會有效支持服務,保障協同育人活動規范開展。可以建立協同育人監督委員會,對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的工作進行監督和評估,對不履行職責的進行問責。
注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系統集成。越是要求協同育人,就越是要求機制建設的協同發力、系統集成,提升機制建設的整體效應。增強機制建設的系統性,就是要構建起宏觀政策引領方向、中觀協同機制促進合作、微觀操作細則規范行為的多層架構,既要防止“分解謬誤”,也要防止“合成謬誤”,確保各層次之間相互關聯、形成支撐;增強機制建設的整體性,就要從育人目標、資源配置到教育行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整合,涵蓋教育的各個階段,使教育環節之間緊密相連,建立起高效流暢的協同工作機制,使整個育人過程各部分同向發力,避免學生在不同教育場景下的教育矛盾或脫節,共同服務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增強機制建設的協同性,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標,通過信息的及時、精準交互,實現資源的有機整合與互補,進而在教育行動上相互配合、同步推進,形成緊密協作、環環相扣的教育共同體關系,進而提升育人整體效能。
提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治理效能。單純的機制建設不必然直接轉化為協同育人的治理效能。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要形成完備的制度規范體系,另一方面要通過高效的實施體系、嚴密的監督體系和有力的保障體系,確保相關機制規范真正成為三方行動中的根本遵循。要強化政府對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統籌和領導,謀劃推動協同育人工作,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制度執行監督,圍繞學生在校內外學習生活的時間軸和空間場,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條件保障,凝聚“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育人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