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了學校與巴基斯坦的聯合培訓交流項目。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提升自我、培養綜合素質和拓寬國際視野的寶貴機會。”3月31日,剛剛從巴基斯坦訪學回來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學生孔德志說。

“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為國際科技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廣闊的平臺。2024年12月23日至2025年3月26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的5名學生去往巴基斯坦,參加了為期3個月的聯合培訓交流。

此次聯合培訓交流項目由巴基斯坦真納大學教授穆什塔克·艾哈邁德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絲綢之路(楊凌)生物健康農業產業聯盟理事長張立新牽頭發起,旨在促進研究生人才聯合培養和學術合作,建設農業生物資源農業生物多樣性聯合研究中心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聯合實驗室。

多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巴基斯坦真納大學、拉瓦爾品第干旱農業大學持續進行科技教育交流與合作。“通過交流與合作,我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張立新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參與中巴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探索出可復制的‘國內外結合+校企協同+科研反哺教學’的絲綢之路生物健康農業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為‘一帶一路’農業合作輸送具備國際視野、技術研發、政策分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技術升級。”

此次聯合培訓交流項目推動了知識的共享與創新。

在90多天的學習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參與了多門專業課程的學習,涵蓋植物標本制作、生物炭和生物肥料制作等多個學科。在真納大學學習生物炭制作技術時,他們了解到以椰殼和玉米芯為原料制備生物炭的方法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還可為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方案。

在拉瓦爾品第干旱農業大學的學習讓他們掌握了無人機數據采集、處理、制圖和分析技術。這些技術在干旱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實現了高效的數據采集與分析,為精準農業管理和可持續土壤管理提供了支持。

“這種知識與技術的交流,打破了地域限制,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解決全球性的農業問題提供了更多思路。”孔德志說。

通過與當地學者和專家的深入交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拓寬了學術視野,提升了專業素養。跨文化環境中的學習和生活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家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還學會了如何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協同工作。”學生于善杰說。

學習交流的同時,他們還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學習當地語言,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參觀博物館、參加當地婚禮、欣賞傳統音樂和舞蹈表演、品嘗特色美食,感受巴基斯坦的文化魅力。

“這些交流與合作為未來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將帶著這份成長與收獲,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孔德志說。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