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中學的科技節上,學生在觀看機器狗表演。 

嘹亮的陜北民歌高亢動人,動感歡快的動作易學易練。3月28日,走進綏德師范附屬小學,學生整齊地跳著學校自編的陜北少兒秧歌操。8首陜北民歌串成有節奏感的音樂,學生的動作中融合了秧歌和廣播體操,既弘揚了陜北文化,又讓體育鍛煉更有趣味性。

這樣的第二課堂在榆林并不鮮見。榆林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持續加強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科學教育開闊眼界

3月15日至16日,榆林中學舉辦“AI在榆中 智啟未來”科技節。全國知名高校和科技企業走進校園,帶來200余種儀器設備,為該校師生展示了多個科學實驗和多項先進科技成果,帶領師生探索科學奧秘、感受科技的無窮魅力。科普專家在講座現場答疑解惑,啟發學生對未來科技的思考。

“機器人編程、3D打印、機器狗表演,都令我感到新奇和驚喜。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技術的競爭,也是思維的競爭,我們不但要加強文化課的學習,還要注重了解科技前沿信息,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榆林中學學生劉樂說。

“教育改革不應只做‘減法’。我們希望通過舉辦新穎、有特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勞動實踐、一次研學旅行活動、一次志愿服務活動、一次科學探究活動,為學校教學發展注入新動力,培養更多適應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榆林中學校長韓東說。

以文啟智以文育人

4月1日,在清明節來臨前夕,榆林市第九小學的學生開展了一場“小小百家講壇”演講比賽。

有的學生講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清明節的習俗,有的學生誦讀關于清明節的詩詞,很多學生的講稿是在學校的各個閱讀區完成的。

在榆林市第九小學的多個教室,書柜靠墻而立,科普繪本、歷史刊物、兒童讀物、國學經典等書籍整齊排列。角落里,學生讀得津津有味。

“我們打造自主性、體驗性、個性化的校園讀書空間,營造時時、處處、人人可讀的閱讀環境。每天開展晨誦、午讀、暮省‘三讀’活動,定期舉辦小小百家講壇、詩詞誦讀大賽、校園主持人大賽、周記評選等活動,讓每名學生每學期上臺演講一次、每月精讀一本好書、每周撰寫一篇周記、每天朗誦一首詩詞,全面培養孩子們閱讀、書寫、口語表達能力。”榆林市第九小學校長王瑩說。

非遺研學樂享課堂

3月28日,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的面花教師陳賦艷,給前來研學旅行的定邊縣油房莊鄉小學的學生展示面花技藝。

揉、捏、切、刻、點,不一會兒,彩色小面團就在陳賦艷手中變身惟妙惟肖的“小哪吒”。學生一邊認真聽老師講解,一邊跟著老師學做面花,感受非遺魅力。

“以前,我在展館和短視頻里見過面花作品。這次,在實踐基地上體驗課,自己也能捏面花,真有趣。我要把我捏的動畫人物帶回家。”定邊縣油房莊鄉小學五年級學生劉金莉說。

“我們以陜北特色文化為紐帶,開設陜北民歌傳唱、榆林小曲研習、面花塑形、剪紙創作等非遺課程,同時設置陜北腰鼓、攀巖等體育素質拓展項目,打造沉浸式、互動化、活態化的實踐教育平臺,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非遺技藝和體育項目。每年,有1.5萬名學生來研學實踐。”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黨委書記高舸說。

“我們堅持‘分學段、逐年級、全貫通’的原則,充分用好校內外資源,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鞏固‘雙減’成效,推動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榆林市教育局局長尹增崗說。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