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九日,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工作人員向活動參與者分發鮮花。

“您教過的孩子開始主刀第一臺手術……簽捐獻申請表的那支鋼筆,此刻化作柳葉刀上的反光,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3月29日,“生命·希望”——2025年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清明緬懷紀念活動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舉行。聽到學生的詩歌朗誦后,遺體捐獻者家屬輕聲啜泣。

死亡可以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西安醫學院(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已開展遺體接收工作。目前,該校登記遺體捐獻志愿者人數達1900余位,接收遺體捐獻者人數達600余位。

西安市民舒麗華與朋友來到活動現場。活動結束后,舒麗華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遺體捐獻辦公室簽了遺體捐獻申請表。

談起遺體捐獻,舒麗華沒有回避,看不出一絲恐懼與焦慮。

“在家人的理解和朋友的影響下,我決定捐獻遺體。能夠為醫學事業貢獻力量,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舒麗華坦言。

活動結束后,西安市民杜建華將母親的照片放置在照片墻上。不久前,他的母親去世,他按照母親的遺愿,將母親的遺體捐獻給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

此前,杜建華的母親將遺體捐獻相關資料寄出后,向家屬說明了情況。在母親的影響下,杜建華也簽了遺體捐獻申請表。

活動當天,68歲的西安市民趙峰和妻子也簽了遺體捐獻申請表。此前,他們的兒子簽了遺體捐獻申請表。

“‘大體老師’幫助學生成長為醫務工作者,這非常有意義,家屬也非常欣慰。”趙峰說。

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遺體捐獻志愿者隊伍。生命終止后,遺體捐獻者成為“大體老師”,為醫學教學貢獻力量。

“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每位‘大體老師’供多名學生研究學習。當學生成長為合格的醫生后,能為成千上萬的患者解除病痛。‘大體老師’是醫學教學的得力助手,為醫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遺體捐獻辦公室主任徐自力說。

作為解剖學教師,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副教授靳輝說:“‘大體老師’是同學們的無言良師。”

在課堂上,靳輝和“大體老師”分工明確。“大體老師”將復雜的關系和理論簡單化、具體化。

“希望學生把從‘大體老師’身上學到的知識、領悟到的對生命的敬畏,融入將來的從醫生涯,用愛與責任守護每一個生命。”靳輝說。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發揮遺體捐獻人文教育基地作用,引導學生參與遺體捐獻服務環節及緬懷紀念活動,在解剖課程中向學生講述“大體老師”生平,審視生命的價值,深入推進人文教育。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副主任孟曉軍表示,長期以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職業素養和醫德醫風培養,讓學生通過了解遺體捐獻事業,進一步明確責任與使命,為從醫之路注入溫暖與力量。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