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校園欺凌影響中考錄取,傳遞了什么信號?
作者:黃帥
發布時間:2025-04-02 21:27: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近,四川省德陽市推出一項中考招生新政——將校園欺凌納入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被認定者無緣省級示范高中。根據德陽市教育局3月5日公布的新政策,被認定“校園欺凌”的學生,在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只能獲評C或D等級,不能被錄取至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德陽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工作人員劉鈞告訴記者,省級示范高中和非省級示范高中的升學率差了近乎一半,“90%左右和不到50%的區別”。(《中國新聞周刊》3月30日)
這一新政傳遞出教育領域對于校園欺凌“零容忍”的鮮明信號。不少老師和家長都認為此舉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校園欺凌事件,對那些存在霸凌行為的學生來說,這也是個十分有分量的警示。畢竟,將升學等關鍵事項與欺凌行為直接“掛鉤”,足以引起所有人的重視,一些人也不能再用“鬧著玩”之類的說辭來為自己的霸凌行為開脫了。
再者,上述新政還釋放出“不能僅僅因為霸凌者的學習成績好就對其縱容”的明確信號。現實中,確實有些霸凌者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壞孩子”,他們考試成績不錯,甚至在表面上也很“聽話”,但在老師看不到的地方,卻會對無辜的同學進行身體或精神上的霸凌。而一些被欺負、凌辱的學生,或許會因為覺得霸凌者成績出色,而不敢在第一時間反映問題,甚至長期忍氣吞聲。如今,在新政之下,學習成績好不再是霸凌者的“護身符”,只要存在霸凌行為,他們就算成績再好,也可能因此無法升入好學校。
從本質上看,上述新政是對霸凌者的一種合理教育懲戒,是預防霸凌現象的必要手段。教育工作者不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教育懲戒的多元方法與深度舉措,將更多霸凌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中。
從報道提到的相關舉措來看,已經有一些探索值得借鑒。比如,評定結果具有終身效果,“會長期跟隨在學生的檔案中,對就業、參軍政審也會產生影響”。而在德陽市推出新政之前,2024年3月,成都市就已經發布高中招生新規,明確“考生初中在校期間存在校園欺凌等負面清單行為的,不得推薦為指標到校生,并在錄取中最后投檔”。這些舉措,都是減少校園霸凌、引導學生向上向善的制度性力量。
與此同時,長期的、扎實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舉措。比如,在中小學階段,學校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進校,開設法律講座,幫助處于三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孩子們樹立法律意識。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工作,同樣不容忽視。老師必須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態,對學生之間存在的潛在矛盾有充分的、動態的掌握,有效應對突發情況。一旦有學生遭受霸凌,學校和老師也能及時地伸出援手,盡量避免“二次傷害”,努力幫助受害者走出心理陰影。校方還應該多與孩子家長溝通,實現家校教育的有效聯動,讓家庭教育成為預防校園欺凌的重要環節。
針對校園欺凌的教育懲戒,必須遵循科學的教育規律,在保護好被欺凌者基本權利與身心健康的同時,盡可能引導存在錯誤行為的孩子懸崖勒馬。呵護所有學生走向陽光向上的人生道路,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