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思維型課堂的構建
——以新教材“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為例
作者:■文/雷苗苗 李志偉
發布時間:2025-04-01 15:49:4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課程改革,教育部修訂了學科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新增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發展成就,強化了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2024年新高考卷以湖南省土家族村寨為例,聚焦“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主題,旨在增強學生對文化和景觀的理解。本文以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以下簡稱“新教材”)“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為例,剖析新增內容并探討實施路徑,構建思維型課堂,融入國家意志。
一、探析國家意志與高中地理課程的融合機制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為了彰顯國家意志,新教材新增“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這一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弘揚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人地和諧理念。新教材第二章分為三節內容,第一節通過感性認知,引導學生了解土地利用的空間差異,探討鄉村與城鎮空間結構的形成與變遷;第二節從時間角度分析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并掌握鄉村與城鎮在不同地理空間呈現的顯著差異,在不同時間段內表現的獨特演變特征;第三節主要介紹地域文化,以人為主體,文化為樞紐,地理環境為客體,形成“人—文化—環境”三位一體的整體結構,重點強調地域文化在城鎮景觀中的體現,從而構建人地和諧發展理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
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時,有機融入國家意志是關鍵環節,也是新增內容的核心意圖。本節課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讓學生比較不同區域的文化差異,幫助學生理解地域文化對城鄉景觀的影響,進而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開展調研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這是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方式。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意識感知—實踐體驗—價值認同—傳承創新”四個維度增強文化自信,使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進而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與國家意志的有機統一。
二、地理思維型課堂的構建與實施路徑
思維型課堂的核心內容包括認知沖突、自主建構、自我監控與應用遷移,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鏈”的設計,將四個環節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相互支撐的體系,將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機融合在一起進行思維結構評價,從而構建進階式的地理思維課堂,實現“學—教—思—評”的協調統一。此外,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還應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從而彰顯地理學的獨特育人價值。
(一)認知沖突
思維是靜態結構與動態結構的有機統一,動態性是思維結構的精髓,發展和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動態情境,以此激活學生的已知靜態結構,誘發認知沖突,激勵學生主動探索與深入思考。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景觀圖,發掘其背后的地域文化(如表1所示)。讓學生在對比不同景觀中,體驗文化碰撞與交融,進而引發認知沖突。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景觀分別屬于哪些地區?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這些景觀與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之間有何內在聯系?它們有何異同?
(二)自主建構
通過認知沖突,學生就能主動探究“文化”“地域文化”及“景觀”的概念和特征,從而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同時,教師可將教材相關案例轉化為情境素材,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查閱相關資料并梳理素材,設計問題鏈,分析地域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協同效應,探討城鄉景觀中蘊含的地域文化,幫助學生了解城鄉景觀與地域文化的內在聯系(如表2所示)。
(三)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是思維發展的高階形式,是學生在持續思維活動中不斷歸納與總結的過程。學生可以選擇恰當的思維材料,采用問題鏈推動思維進階,這樣就能提升區域認知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四)應用遷移
高中地理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促進學科知識與實際需求的有效對接。在本課中,學生運用類比思維、遷移思維和頭腦風暴等方法,自主完成了教材第44頁活動“理解紅河哈尼梯田所蘊含的地域文化”,通過總結城鄉景觀反映的地域文化,不僅深化了知識與方法的應用遷移,還明確了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價值,如古老農耕文明保護完好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同時,學生結合活動內容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等現實問題,深入思考了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在課后還完成了拓展作業:教材第48頁“調查當地特色文化景觀及其保護”,科學的調查方法和邏輯嚴密的問題鏈,使得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思維結構評價
思維結構評價的維度包括:無結構思維(思維表現混亂)、單點結構(僅涉及單一要素或觀點)、多點結構(雖涵蓋多個要素或觀點,但缺乏要素間的內在聯系)、關聯結構(涉及多個要素或觀點,并建立合理的聯系)及拓展抽象結構(能夠遷移應用所學知識或提供超出教師預期的創新解答)。學生可以根據表2在小組內探討,最終生成學習成果。教師通過學生的分享,對照思維結構評價維度評估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并結合課后實踐成果,綜合評價學生對本課的掌握情況,最終判斷其是否達到學業質量標準。
綜上所述,本文深度挖掘并整合了“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相關內容,并將其有效融入思維型課堂,充分彰顯了新教材的創新性與育人價值,在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體現了國家意志,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
作者單位 西安鐵一中國際合作學校 西安市鐵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