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未來技術領域里的思政課”三大思政課特色品牌,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讓思政課在青年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3月31記者獲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善用“大思政課”,激活社會“大課堂”》案例,在“思想鑄魂 網育新人”大思政課優秀案例征集活動中獲得優秀案例,全國僅50個。

“一棟大樓、一支隊伍、一群人、一方舞臺、一片生機……”在蒲城縣閆家村金銀花產業基地,西電“青”聲“習”語宣講團成員樓佳妮同學用五個“一”繪制了一幅閆家村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的繁榮畫卷。這種別具一格的宣講視角和方式,讓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起來,使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鄉村振興戰略所帶來的顯著成效。

用好用活各種資源,打破傳統課堂邊界,西電馬院以“行走”為路徑,帶領青年學子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從陜西蒲城閆家村的金銀花基地,到“楓橋經驗”陳列館、西安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站、中航工業一飛院等,每一處都留下了師生們探尋真理、感悟初心的足跡。“行走的思政課”讓青年學子于行走中領悟“有字之書”,融通“無字之書”。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西電充分依托陜西省豐富的場館文化資源,與校外眾多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藝術館、大劇院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建了一批社會實踐和文化體驗基地,借助場館中的實物、場景等直觀元素,讓抽象的思政理論變得鮮活具體。2024年4月,一場云端與線下有機融合的“場館里的思政課”在西電校史館舉行,吸引了來自陜西7所高校的師生參與。通過西電校史館這雙“眼睛”,以展覽、故事、宣講等形式,兩萬余名師生云端相聚,與現場師生共同體驗了一場“身臨其境”的紅色教育。

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旬邑縣馬欄革命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西安國家版本館等中華文明“基因庫”,也留下了師生實踐研學的足跡。師生用腳步丈量熱土,在革命紀念館前駐足凝視,讓信仰的力量穿透時空;用指尖觸摸碑文,于烈士紀念碑下靜默肅立,讓精神的火種點燃胸膛。作為拓寬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探索,“場館里的思政課”以其獨特魅力,讓學生們沉浸其中,讓紅色基因在心中生根發芽,讓思政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入腦入心。

“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西電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將思政教育大膽融入未來技術領域,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科技特色的思政課程。

師生依托學校強大的信息技術優勢,定期開展技術培訓與專業指導,致力于運用數字技術創新思政課授課內容與形式。通過開展“云端思政課堂”,將思政課有機融入生活、網絡、實踐、環境等各個維度,突破時空限制,構建起“虛實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新場域,在智能升級中不斷深化思想浸潤,真正實現了思政教育的守正創新。記者了解到,先后聯合校內其他單位,采用線上云端直播與線下沉浸式授課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將思政課開在羊舍、瓜棚等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輻射范圍涵蓋陜西、四川、北京等多地高校,單場受眾高達2萬余人。

在“未來技術領域里的思政課”中,師生走進前沿實驗室、深入現代化企業,親身感受科技創新的蓬勃力量。這種創新的學習方式,將思政課堂搬到科技前沿陣地,讓抽象的理論知識在生動的實踐中“活”了起來。通過實地觸摸國之重器的創新脈搏,同學們不僅深化了對“科技自立自強”國家戰略的理解,更在心底埋下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信念種子。

據悉,目前,西電先后開展70余次“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和“未來技術領域里的思政課”活動,組織200余次主題宣講,受眾達10萬人次,形成相關課件50余份、成果集7本。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