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新玩法” 西安家校“育”見新路徑
作者:王佳玥
發布時間:2025-04-01 14:20:15 來源:西安晚報
曲江第五小學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家長們走進教室觀摩課堂教學。
在教育改革的時代浪潮中,家校共育已成為提升育人質量的關鍵力量。西安多所學校積極響應,探索構建“專業引領+機制創新+生態共建”的協同育人模式,為破解家校合作難題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
引入專業力量
推動家庭教育從經驗走向科學
在子女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們常常面臨諸多困惑。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學學生家長張女士坦言,“當第三次被孩子拒之門外時,我才真切意識到,青春期教育急需專業指引。”
為幫助家長應對孩子的青春期問題,該校邀請醫學創新中心研究員黃鵬博士,開展“解碼青春期”專題指導活動。活動期間,黃鵬博士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圍繞青春期心理健康、常見問題及引導教育展開講解。他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并針對五年級孩子常見的情緒風暴期、學業塌房期、社交焦慮期,給出實用的應對策略,引導家長關注孩子情緒溝通。
在互動環節,黃博士以“您希望將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引導家長思考孩子的未來。家長們積極發言,表達對孩子的期望。針對家長提出的挫折教育問題,黃博士分享了用共情代替說教的方法。
西安航天城第三小學也于近日開展了專業賦能的家校共育活動。近四百個家庭齊聚校園,參加“解鎖成長密碼 點亮思維星空”專題活動。在家長學校專題講座中,資深教育專家張麗艷女士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為切入點,剖析學生學習表象背后的家庭教育問題。她從“孩子與學習之間的感受之殤”“如何智慧陪伴孩子學習”兩個維度出發,分析家庭環境對學習動力的影響,構建科學的親子溝通模式,將抽象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實用的方法,引發家長們的深入思考。
西咸新區第一初級中學打造的“智慧父母沙龍”,采用“案例解剖+策略工具箱”模式,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在近日活動中,學生蔣雨萱的母親通過角色扮演,還原“作業焦慮”場景。當孩子抱怨作業多時,她采用觀察式溝通,取代指責,讓家長們認識到共情的重要性。
創新合作機制
促進家校關系從單向走向雙向
為深化家校共育,需要突破淺層互動。西安市浐灞第十七小學的家長開放日活動,正逐步發展為常態化、制度化的家校協同機制。
日前,該校以“走進校園 見證成長”為主題開展校園開放日活動,家長們走進課堂,觀摩教學,沉浸式體驗教學氛圍。大課間時,體育組帶領學生展示國風操、武術操等,學生們整齊的動作、昂揚的精神風貌贏得家長們的掌聲。跳繩、呼啦圈等趣味活動有序開展,家長們也積極參與。學校展示了社團作品和班級作業,家長們在引導員帶領下有序參觀,全面了解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成果。
深度參與模式,正推動家校關系從“被動配合”向“主動共建”轉變。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航天學校開展了更系統的變革,構建“賦能鏈”工程,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閉環體系。學校開展“家校合伙人”親子成長云梯行動、“心靈擺渡人”教師賦能共情行動、“智慧陪伴者”家長賦能共育行動。
“家校合伙人”親子成長云梯行動,依據“合伙人·群賦能”理念,每周分年級推送家庭教育指南等內容,通過班級群構建三維育人空間,打造家校成長共同體。同時,借助大數據分析為家長提供個性化疏導方案,讓教育支持更契合家庭需求。
西安市曲江第五小學在機制創新方面也成果顯著。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家長們走進教室,觀摩“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孩子們的專注和熱情給家長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活動搭建了家校溝通的橋梁,促進了雙向交流與合作。
樹立生態思維
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
隨著教育進入“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新階段,西安各學校的實踐展現出生態化特征。
浐灞第十七小學實施“明廚亮灶”工程,家長可通過定期輪換,保障監督的廣泛性。這些機制打破信息壁壘,讓教育過程更加透明。家長代表李先生感慨道:“看到孩子午餐的食材溯源信息,參與家長課堂的討論,這種透明度讓我們從‘局外人’變成了‘合伙人’。”
圍繞家校共育的推廣均衡和提升參與度,知名教育專家劉鵬建議,在推動創新舉措均衡落地時,區域教育部門需牽頭制定分層分類共育標準,涵蓋家委會組建規范、家長學校課程體系,并為特殊群體建檔,以此縮小校際資源差距。積極落實“教聯體”工作方案,整合多方資源,搭建線上線下資源平臺,借跨校師資培訓和家長沙龍實現資源互通。推廣對留守、單親家庭“專項建檔”與班主任“每日一問”制度,結合陜西孤兒關愛行動,設立專項資金助力農村學校家訪、研學,確保特殊群體家校共育無死角。
此外,提升家長參與深度上,劉鵬建議學校要運用短視頻、直播推送家庭教育資源,借大數據分析實施個性化指導。推行家長積分制,將家委會和志愿活動參與納入積分,積分可兌換服務,聯動社區給予表彰和政策傾斜。落實“教聯體”要求,推動三級家委會常態化議事,引入社會力量共建實踐基地,打造“問題共研、資源共籌、成果共享”的協同育人閉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