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預防和矯治未成年人罪錯行為
作者:趙海全 劉嘉樂
發布時間:2025-03-30 21:00: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堅持預防為先,是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完善分級干預體系,需強化專門教育和專門矯治教育的落實。
近年來,未成年人罪錯案件呈現出低齡化、暴力化與團伙化特征,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在2024年工作回顧中指出,起訴未成年人犯罪5.7萬人,核準追訴初中生殺害同學埋尸案等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34人。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協同加強專門教育、專門矯治教育。
最高人民檢察院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5年,最高檢將協同其他部門共同研究并制定關于加強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的意見。未成年人處于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和塑造期,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應當突出秉持未成年人為本、遵循教育矯治并重、加強社會協同共治、始終堅持法治軌道等價值理念。
錨定權益守護與成長賦能雙重目標
未成年人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關鍵階段,其認知能力、判斷能力以及自我約束能力相對有限,往往難以對自身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形成清晰、準確的判斷。這種心智不成熟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各種罪錯行為。開展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工作時,既要及時回應當前問題,又要關注未成年人長遠的健康成長。
保護優先是推進分級干預矯治的首要原則。未成年人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身心健康關乎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的核心目的在于引導未成年人正視自身錯誤,幫助他們認識到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專業的矯治手段,糾正其行為偏差;通過耐心的引導,讓他們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為,理解他人的感受,增強社會責任感。
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治理實踐中,應堅決摒棄過度懲罰以及給未成年人貼上不當標簽的做法。過度懲罰可能會對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嚴重傷害,甚至進一步加劇其行為偏差;而不當標簽則會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對曾實施罪錯行為的未成年人應該以關懷和理解為基礎,為他們創造安全、包容的成長環境。
聚焦罪錯防范與關系修復雙重任務
對未成年人進行分級矯治,其核心目的在于推動未成年人的再社會化。因此,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工作體系中,遵循教育矯治并重原則是實現有效干預的核心路徑。
在糾正未成年人不當行為時,以教育為主的價值導向應占據核心地位。對于主觀惡性弱、危害較小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應優先選用教育方式。針對危害嚴重、觸犯刑法的行為,依法懲戒并嚴肅追究刑事責任是維護法律權威與公正的必然要求。即便在此情形下,教育與矯治也不能缺位。借助早期干預與分級矯治,將輕微不良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切實踐行“預防優于懲罰”的理念。
在關系修復方面,罪錯行為往往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傷害,也破壞了未成年人與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修復這些受損關系對于未成年人的重新融入至關重要。因此,在分級干預矯治實踐中,要進一步厘定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中的責任,真正幫助未成年人修復受損的關系,促使其順利回歸社會。
緊扣行為指引與嚴格管教兩大關鍵
對未成年人開展分級干預矯治,需要充分凝聚社會合力,全力促成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聯動的良好局面,共同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家庭作為未成年人成長的首站,在行為指引與嚴格管教上責無旁貸。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需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正確行為觀念,當好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導師。
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應提供全面且優質的教育支持。除了傳授文化知識,學校還應通過法治教育、品德培養等課程,著力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此外,學校還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并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
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搭建起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堅實支持網絡。
確保罪錯行為治理依法依規推進
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工作中,始終堅持法治軌道是確保治理成效的重要保障。這不僅能夠保障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還能為未成年人提供公平、合理的環境,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完備的法治體系是規范罪錯行為治理的制度前提。目前,我國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方面已構建起相對系統的法律框架,其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發揮著關鍵作用,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也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處理作出了相應規定。目前,主要依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關規定將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劃分為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三個層級。在此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分級干預標準,使每一項干預措施都能精準對應不同類型的罪錯行為。
此外,還需強化專門教育和專門矯治教育的落實。一方面,應明確專門學校開展專門教育的具體操作指引,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科學設置課程,幫助罪錯未成年人順利融入社會。另一方面,要優化法治教育,結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研發不同主題的法治教育課程,并以未成年人易接受的形式實施。
(作者趙海全系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劉嘉樂系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