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掐尖招生漏洞,緩解教育內卷
作者:小野
發布時間:2025-03-30 20:00:28 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5年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專項行動明確了嚴格實行就近入學政策、嚴格落實免試入學要求、嚴格管控特定類型招生、嚴格規范民辦學校招生等7項重點任務,要求進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為,嚴格管控試點實驗項目等特定類型招生,嚴肅查處招生入學環節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招生秩序既關系教育公平、關系群眾切身利益,也關系基礎教育健康發展。去年教育部首次以專項行動方式,對全國義務教育招生作出全面系統的工作部署,全面排查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取得了積極成效。今年繼續以專項行動的方式推進“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為的整治,既是為了鞏固專項行動成果,也是針對招生入學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的行動升級。
通知一方面強調嚴格實行就近入學政策、嚴格落實免試入學要求,重申“義務教育學校不得通過文化課考試、測試等方式選拔學生。入學后實行均衡編班,不得設立或變相設立重點班、快慢班”等要求;同時,要求健全常住學齡人口變化監測預警制度、科學合理劃定學校招生片區,這是應對人口變局挑戰的必然要求。在一些熱點城市,如北京、上海,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流動,學位需求不斷變化,部分區域還面臨學位不足的問題。科學預測學齡人口變化,科學合理劃定學校招生片區,成為緩解公眾焦慮的重要內容。通過建立完善的監測預警機制,提前規劃學校建設和招生計劃,能夠更好地滿足適齡兒童的入學需求,讓家長安心。
在嚴格管控特定類型招生方面,通知也劃定了一系列紅線。在免試就近入學成為常態的情況下,還存在一些特定類型招生。近年來,這些特定類型招生成為 “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的重災區,破壞了招生秩序、損害了教育公平,備受關注。比如,免試就近入學政策禁止義務教育學校通過文化課考試、測試等方式選拔學生,但一些地區和學校卻以“拔尖創新人才早期選拔”為名搞“掐尖”。有的學校打著“創新人才培養”的旗號,私下組織各種考試和選拔活動,將成績優秀的學生招入所謂的“實驗班”“創新班”,嚴重破壞了教育公平。
種種違背教育規律的測試、選拔,不僅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消磨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將進一步刺激家長的教育焦慮,加劇基礎教育領域的內卷。為此,通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全面清理未經省級審核同意的特定類型招生項目,市、縣不得自行批準學校開展特定類型招生”“數學、科技類等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實驗項目要堅持不掐尖、重培養,原則上不得與小學、初中招生入學掛鉤”,從嚴控制學校數量、招生規模、招生范圍。明確這些要求,有利于讓特定類型招生回歸初衷,堵住免試就近入學管理的漏洞,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
公平、非選拔是義務教育的本質特征。公平意味著無論孩子身處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無論其家庭經濟條件優越還是相對困難,無論孩子自身天賦是高是低,都應毫無差別地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非選拔特性在義務教育階段體現為不以篩選、淘汰學生為目的,要給予每個孩子平等發展、全面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在知識啟蒙、品德塑造、習慣養成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滋養。推動免試就近入學,正是將義務教育公平、非選拔的本質特征落到實處,從源頭上避免因選拔性招生帶來的“擇校熱”以及由此引發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家長教育焦慮、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等一系列問題,為中小學生營造一個公平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在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下健康快樂成長,為未來的發展積蓄能量。
嚴格規范招生行為,確保全覆蓋、無遺漏,讓陽光普照招生入學各環節,要求強化監管,讓規定真正長牙齒,讓違規行為無處遁形,也讓違規招生行為付出代價。對此,教育部今年還要求各地暢通舉報投訴受理渠道,并將在中國教育督導微信公眾平臺設立“義務教育違規招生問題”專欄,公開通報違規問題、接受社會監督。這些舉措都有利于推動相關規定的真正落實、落地。同時,各地教育部門也應加大對違規招生行為的處罰力度,對違規學校進行通報批評、限制招生等處罰,形成有力的震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維護義務教育招生秩序,保障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