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學業預警 讓“混文憑”成為不可能
作者:楊鑫宇
發布時間:2025-03-30 12:12: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日前,華南理工大學公布的一份“全校本科生學業預警名單”引發社會關注。737名學生受到學業預警,其中部分學生面臨降級試讀。此前,深圳技術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高校也相繼實施類似制度。這幾家高校的舉措,是高校加強教育質量管理的縮影。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讓學生學有所成是高等教育的職責所系。過去,部分高校對學業管理相對寬松,導致一些學生乃至社會上一些人產生“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的錯誤觀念。近年來,為加強教育質量,高校學業預警、嚴格考核、學術誠信建設等舉措逐步落地,使得“混文憑”日益成為不可能。
早在2019年,《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就提出高校應建立學業預警、淘汰機制。這次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公示名單的做法,讓人意識到學校要“來真的”。學校這樣做,是為了切實發揮引導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督促他們及時調整學習狀態。
除了學業預警,各大高校還推出一系列具體措施,進一步落實“嚴出”。例如,一些高校引入更嚴格的考試紀律,加強對學術誠信的監管。此外,高校對學業困難學生的識別和干預也在逐漸前移,不再是臨近畢業才向學生施加壓力。
加強教育質量管理,高校還有許多行動空間。當前,多數高校的預警主要依據學生成績表現尤其是不及格的情況,仍有一定滯后性。未來,可以探索引入課堂參與度、日常作業質量等多元標準,使預警更精準、更具前瞻性。對于不同類型的學業困難學生,校方也可以提供差異化的幫扶,強化個性化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建立、完善本科生導師制。
高校建立學業預警、淘汰機制,不是單純為了懲罰學生,而是要讓高等教育回歸其定位和本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加強教育質量管理,也能為大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提供更優質的學習資源,促進公平競爭、有序競爭,從而對每一個學生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