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孩子不要跳這種擦邊舞蹈,跳跳手勢舞就可以了。”近日,有網友吐槽在網絡平臺刷到未成年人跳擦邊舞的視頻,評論區中還有不少低俗評論。南都大數據研究院調查發現,多個短視頻和社交平臺上,確有不少疑似小學生、初中生的“網紅”用戶發布性感舞蹈、性感變裝等視頻內容,且收獲了較高的流量;另疑有未成年人涉足“代跳(舞蹈)”業務圈子,或存在軟色情擦邊風險。

未成年人屢遭網絡軟色情侵襲,早已不是什么新問題。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平臺對兒童軟色情的審核標準比較模糊,為追求流量還會傾向于推薦低俗、不良內容來吸引眼球。說白了,未成年網紅跳擦邊舞,是對平臺責任的拷問。

平臺的核心邏輯是流量為王,算法通過計算用戶停留時長和互動數據,將內容精準推送給潛在受眾。然而,這一機制在追逐用戶黏性的過程中,某種程度上被異化為低俗內容的放大器。小孩跳擦邊舞視頻因獵奇性和爭議性容易獲得高點擊量,算法便將其推至更多用戶首頁,于是形成了“高點擊量-高推薦量”的惡性循環,進而導致平臺內容生態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盡管多數平臺聲稱禁止兒童軟色情內容,但實際操作中,露臍裝、扭胯舞等擦邊元素往往還處在灰色地帶。部分審核人員對兒童的特殊身份缺乏敏感度,將未成年人穿著暴露、動作挑逗視為“普通用戶行為”,導致大量問題視頻漏網。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臺為規避監管,采取“事后刪除”而非“事前攔截”策略,本質上是以犧牲兒童權益為代價換取流量增長。審核機制的失效,讓平臺在兒童保護的關鍵環節上大大失守。

“代跳”業務的興起,將未成年人推向更危險的地帶。這項服務允許買家定制舞蹈動作、服裝風格甚至擦邊程度,本質是將未成年人的身體轉化為可交易的“商品”。部分未成年人因缺乏判斷力,將“接單賺錢”視為一種成就感,卻未意識到自己正淪為他人滿足低俗需求的工具。平臺縱容此類交易,無異于為隔空猥褻提供溫床。

平臺常以“技術中立”為借口推卸責任,但技術的使用過程必然包含價值選擇。算法推薦和審核規則又直接影響數億用戶的內容消費,因此平臺必須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義務。這需從三方面入手:其一,優化算法邏輯,降低低俗內容的推薦權重,為優質內容提供流量扶持;其二,建立針對未成年人的專項審核機制,對涉及兒童的內容采取更高標準;其三,完善舉報和追責體系,對誘導未成年人參與擦邊內容制作的賬號和買家實施封禁與法律追責。

未成年人的世界不應被流量與欲望裹挾。平臺手握技術與規則的支配權,若放任低俗內容侵蝕兒童世界,便是在數字時代的道德考場上交白卷。將“保護”置于“流量”之上,讓技術成為過濾不良信息的篩網而非催生亂象的推手,這是平臺的義務,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唯有如此,方能讓每一張稚嫩面孔,都能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