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模式探究
作者:趙錦麗
發布時間:2025-03-27 16:01:0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二十一世紀以來,科技發展迅猛,多元文化在信息社會交織并存,新的思想浪潮不斷涌現,使得人們的思想環境越發復雜,行為模式也受到很大影響。與此同時,網絡對于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思想上的沖擊越來越大,單純的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教學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依托互聯網的網絡思政教育應時而生,并且逐漸演變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為了深化思政教育成果,培養有才能、有思想的優秀人才,本文在“協同育人”視域下,探討高校網絡思政的理論內涵和教育現狀,分析傳統思政教育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教育模式,為我國的思政教育體系注入新活力,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思政教育 協同育人 網絡思政
引 言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單純開展知識理論的學習和技能技術的訓練,已經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核心需求。教育部對于人才培養有了新的導向:培養有理想信念、有責任擔當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基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也明確提出,高校要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可見思政教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根本途徑。互聯網平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借助網絡手段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能力的重要議題。在協同育人視域下,完善思政教育體系建設,有效發揮各方力量,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探索創新教育模式,才能使思政教育跳出現有發展桎梏,真正實現“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教育效果。
“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內涵
1.網絡思政教育的時代內涵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由課堂教育向網絡教育延伸。網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新興領域,同時也是搭建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深入開展思政教育活動的必要途徑。一方面,互聯網的本質決定了信息的多元化和復雜性。互聯網以其優越的便利性、可操作性和多元化的信息內容,已經深深融入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但是,互聯網上的部分內容未經審核和篩選,極易出現偏激、負面的言論和錯誤、煽動性的思想內容,這對于價值觀還在形成階段的學生造成的影響惡劣且深遠,因此,引導學生規范使用互聯網平臺就顯得極為必要。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高校學生的日常工具,代表著學生的成長環境,是學生教育的前沿陣地。通過網絡進行思政教育,發揮互聯網的傳播優勢,能夠與傳統的課堂思政形成互補,將思政教育滲透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使得思政教育更具全面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網絡思政教育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不斷完善,在實踐過程中,網絡思政教育需要守正,也需要創新。“守正”要求高校和教師隊伍在進行創造性教學時,要把握價值導向原則,思政內容的教學架構必須與國家的政治方向和集體利益相一致;“創新”要求教師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學生個性,不斷優化教育理念、豐富教育內容、改革教育方式。
2.協同育人的時代內涵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協同育人作為當下的教育理論熱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單邊的教育達不到良好的效果,要以家庭教育為基石、學校教育為核心、社會教育為延伸,各施所長,協同合作,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協同育人的重點在于清晰各方的教育職責,整合相應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形成教育合力,實現“1+1+1>3”的效果。
在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全社會一盤棋的新格局。在教育模式探究過程中,應從協調教育關系入手,利用網絡技術優勢資源共享,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新機制。
思政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發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推進,思政教育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成為人才教育體系的重要研究領域。目前在思政教育的實踐工作和理論研究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當下的教育體系中,教師、輔導員通過班會、實踐活動和馬克思課程等途徑引導學生完善精神世界、提高道德品質,建立正確的三觀,同時明確工作職責和自身使命,培養良好的職業榮譽感。在此過程中,新媒體的發展為思政教育注入了活力,教師和學校在此基礎上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通過互聯網更好地傳達教育思想。但是,當前思政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
1.目前尚未構建有效的協同溝通機制和合作機制
我國高校的思政學習主要以馬克思主義學院講授相應的理論課程為主,隨著時代的發展,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重要指導者,為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論補充和實踐講解。根據高校的教學計劃和知識架構進行系統性的思政學習,固然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思政理論知識,但在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和人生指導上,存在著諸多不足。思政教育不僅要教授理論,也要注重日常學習的思想熏陶。思政理論的學習應當與實際生活、專業學習、職業規劃和社會交往相結合,才能有效指導學生的未來成長和發展。這就需要思政教師、輔導員、專業教師、家庭、政府以及社會各部門的協同努力。但是目前思政教育體系還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各方沒有搭建有效的交流渠道,缺乏教育合作,使得思政教育效果弱化,不能互相補充。
2.未能發揮網絡教育的天然優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然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思政教育領域有著獨特優勢。網絡平臺具有實時性、互動性、虛擬性和內容豐富性,推動網絡思政教育有助于打通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的界限。目前,大多數高校通過開發網絡課程、挖掘網絡資源、推動媒體建設進行了網絡思政領域的探索,但也有部分學校對互聯網媒體的使用依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許多高校教師沒有借助網絡資源進行思政教育的意識,不能有效地進行線上資源的篩選、整理、整合,未能發揮網絡教育的信息優勢。還有一些高校尚未建立系統的線上思政教育體系,線上資源較為零散,不能發揮系統化優勢,也不能通過網絡教育將思政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3.灌輸式教育不能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思政教育過程中,多數仍以課堂、班會、講座等灌輸式教育方式為主,內容多為單向傳輸,缺乏互動。這種教育方式形式簡單,備課難度低、內容密度大,能有效提升授課效率,但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的目標群體,其情感和性格都較為獨立自我,這種教育方式缺少參與感和互動性,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教育使思政理念內化于心,只有學生對于思政理論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感興趣,才能達預期的教育效果。一方面,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單薄,會極大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使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另一方面,灌輸式教育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配套的思政教育機制也難以發揮作用,更加難以推動學生的自發學習和持續學習。因此思政育人的一個重要課題,是通過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把握教育主體,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育人效果,實現長遠育人、深度育人。
“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原則
1.強調教育主體,貫徹價值培養
“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的發展必須把握主體性原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教學的效果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做好新時代的思想信念引導,需要多方參與,共同努力,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是學生,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當與學生的需求相統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脈絡,切實把握大學生的思想需求,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解決大學生迷茫的問題和不熟悉的話題。不同專業、年級、性別的學生可能面臨不同的問題,要從共性中找個性,在個性中總結共性,為大學生思想提供精準化的引領。在此基礎上,要深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思政教育,尤其是網絡思政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行為自覺性有較高的要求。在教育內容的把控上,一方面,要為學生奠定“思想基石”,避免其在紛雜的網絡信息中迷失判斷;另一方面,根據實時熱點和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寓教于行,強化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深化個人的學習自覺和行動自覺,把思政教育效果落到實處。
2.樹立“一主多輔”理念,發揮學校主導作用
“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是多方參與的教育過程,各司其職,各有側重。高校教育階段與其他教育階段不同,進入大學以后,學生的主要生活和學習都在校內開展。對此,在思政教育方面,高校在協同育人上要落實主體責任,發揮主陣地作用。教師應當及時關注當代學生的思想情況和行為特點,研判學生的思想,使教育目標和教育需求相匹配。一方面,高校要把握課堂教育的關鍵作用,調度課堂資源,深入挖掘每一門學科的思政元素,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媒體教學工具,最大限度地發揮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強化環境的滲透功能。環境對于學生成長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其影響隱秘且深遠,網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部分,需要高校重點關注。高校應協同社會各界強化網絡思政意識,整頓互聯網不良信息的傳播,做到溯本清源。與此同時,著力構建完善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一手抓數據挖掘,通過互聯網痕跡了解學生心理和學習情況,一手抓價值傳遞,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互動性。
在發揮高校主導作用的同時,明確家庭、社會責任,構建“一主多輔”的網絡思政教育格局,家庭教育應當進一步克服教育的短視化問題,配合學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政實踐活動,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此外,社會教育作為教育的外環,也要做好資源開放和育人輔助。
3.發揮網絡教育優勢,搭建協同教育體系
網絡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教育相比,資源更為豐富,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具有良好的應用性和交互性。借助網絡平臺的技術優勢,拓展思政教育形式,能夠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構建多方參與、協同對話的思政教育體系。協同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技術平臺的支持,教育理念的互通和協同機制的搭建。以網絡技術為支撐,能夠實現思政教育信息數據交互和教育資源共享,促進學校與學生、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學習機會,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二是協同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統一,教育方向的一致,以立德育人為思政教育的基礎教育理念,致力于學生的長期發展規劃,才能為各方協同配合、開展有效合作提供可能。三是建立有效的協同教育機制是保證協同育人體系順暢運行的關鍵,通過健全組織架構、運行機制,明確各方的教育優勢和責任主體,能夠確保各個協同環節順暢進行,為網絡思政教育效果提供保障。
“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應當跟上時代變化,探索創新教學路徑。對于創新路徑的探索,在把握教育發展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思路出發。
1.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機制
“協同育人”視域下的網絡思政教育,關鍵在于多方協同,既包括校內教學的協同,也包括校外資源的協同。此外,課堂教育與實踐相互協調,線下教育與網絡教育相互補充,共同構建協同育人機制。
(1)線上線下思政教育協同機制
課堂教育和網絡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兩個方面,課堂是基礎,網絡是延伸和補充,兩者相輔相成,屬于校內教育循環體系。打破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隔閡,打造課堂與網絡的協同機制,能夠促使思政教育全面推進形成良性互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升教育效果。
在協同機制的構建過程中,對于教育陣地的鋪墊,高校可以從新媒體入手,選擇多元化的教育平臺,例如抖音、B站等視頻平臺或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開展互動式、情境式的教學,實現課堂思政與網絡思政的有機融合。在教育形式的選擇上,將互聯網思維和熱點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緊跟時代熱點,推動內容分享,既能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權威性,又能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興趣,還可以與政府官方賬號在線聯動,豐富教育內容。此外,還要加強教師的網絡思政教學能力,培養一支既能駕馭傳統課堂,又能靈活運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教學的復合型教師隊伍。
(2)校家社多方協同機制
校家社協同的網絡思政教育屬于校內—校外教育循環體系,在教育分工上各有側重。在“協同育人”視域下,打造校家社協同機制才能推進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職業規劃和社會實踐共同發揮作用。構建思政教育新格局,要突出高校主導責任,強化黨建引領作用,積極利用第三方課堂,依托藝術館、博物館、實踐基地和網絡學習平臺,實現社會教育與高校教育合作。運用信息技術,加強學校與家庭的交流溝通,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導能力。
2.構建數字化思政教育資源共享中心
“協同育人”視域下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拓展渠道、豐富資源,這就需要高校協同社會各界打造數字化思政教育資源共享中心,構建網絡思政平臺。思政教育資源中心應包含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理論課程、實踐案例、影音資料等,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學生。
中心的構建需要多方力量的參與。高校作為教育主導力量,可以成立專門隊伍,選拔具有思政教育職業素養的優秀輔導員、思政教師和領導干部,收集整理思政素材,建設網絡課堂,發布最新的政策和研究。設置校友交流板塊,為在校學生與校友鋪設交流渠道,實現個性化幫扶。社會公益組織和其他機構可以在資源中心投放公益崗位和社會公益活動通知,如宣講、路演等。學校可以通過實踐學習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感受思政元素,提升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成長。政府職能部門對資源共享中心負有監督和完善職責,在教育資源中心搭建過程中需要政府統籌協調,做好資源評估。
3.明確培養目標,建立教育閉環
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是學生,因此在網絡思政教育的形式上,要重點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學校和社會各界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同時也可以創造良好環境,激勵學生自發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和理論的宣講者。例如鼓勵學生拍攝思政主題的微視頻、進行微電影創作,鼓勵學生運營媒體賬號等。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深度學習思政知識,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同時增加學生的鍛煉機會,充分發揮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在教育效果上,要重視學生的反饋,這種反饋既有理論學習的反饋,又有行為上的反饋,同時,探索動態的評價機制,也是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課題。一方面,除傳統的考試方式之外,學校可以引入例如自評、互評、成果展示等更多元的評價方式;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行為規律和外在表現,可以對學生整體進行評價,對于問題突出的學生要進行重點跟進、深化教育,將思政學習落到實處、落到細節。
結 語
“協同育人”視域下的網絡思政教育要把握主體原則,以學生為核心,切實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靈活運用科技平臺和信息資源,實現教育全面覆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思政理論與學生成長相結合,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琪,王猛.信息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體系構建[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3,40(7):119-122.
[2]李超,李茂榕.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下“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9):108-109.
[3]周佳赟,金明媚.網絡思政視域下發揮協同育人作用的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4):98-99.
[4]武強.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探究——評《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3):136.
[5]魏忠明,樊方,邵詩安.交際心理學視角下“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大視野,2020(4):40-45.
[6]劉薇.課堂—網絡—實踐“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協同育人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3):29-30.
[7]周金鳳.大思政視域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7):110-113.
(趙錦麗: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