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構建“課堂融通·平臺融匯·師生融合”的“大思政課”育人模式
發布時間:2024-12-19 10:45:0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長安大學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發揮學校作為交通運輸、國土資源、城鄉建設三大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特色高校的優勢,持續推動建好建強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構建形成“課堂融通·平臺融匯·師生融合”的行業特色高校“大思政課”育人模式,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聚焦思想鑄魂 構建“一核心三融通”大課堂
學校以思政課堂為賦能主體,以《交通強國》《地學人與國土文化》《綠色建筑與人居環境》等校本特色課堂為協同支撐,以專業課課程思政為育人輻射,以行業引領社會實踐課堂為參與,構建以思政課堂為核心,專業課堂、校本特色課堂、社會實踐課堂融通的大課堂育人“同心圓”。強化名師引領,獲批省級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將名師工作室建設為集教學展示、課程建設、成果培育、交流培訓為一體的教師共同體,形成“人人有示范、堂堂有精品、門門有金課、課課有名師”的思政課堂建設新格局。實施“課堂—課程—科研—學科”一體化工程,深化“一課一品”建設,形成了精品課堂+慕課、傳統講授+翻轉課堂的混合式創新教學模式。
學校全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立項建設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建強網絡思政平臺,著力打造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云上思政課”。《井岡山》《南昌起義》《百團大戰》《英雄兒女》等教學案例已上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平臺,為思政課教師備好課、上好課提供資源支撐。
長安大學與焉耆一中“同上一堂思政課”
聚焦情懷塑造 構建“一引領三融匯”大平臺
學校以行業特色引領革命文化紅、現代化建設藍、鄉村振興綠三大平臺建設,持續打造“紅色+藍色+綠色”三色大思政課品牌,實現行業育人全平臺貫通。推出“紅色經典影視作品融入思政課”教學案例庫,打造“紅色交通數據庫”“校史中的紅色情懷”等“紅色”金課資源;依托學校交通行業特色優勢,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交通建設成就,打造“港珠澳大橋與長大人”“大興機場中的長安大學技術賦能”“為‘一帶一路’鋪路架橋”等“藍色”行業特色育人平臺;依托學校定點幫扶、共建對象,在商南縣建立了“長安大學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基地”,將“鄉村振興”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打造“綠色”思政實踐課。
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實現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理論實踐的有機統一。形成了“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大國工匠鑄大國重器,實踐實習育一流人才”“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等實踐教學品牌活動。打造“行走的思政課”,促進學生從“我來聽”轉向“我來講”,圍繞“初心使命”“青春榜樣”等主題開展“清單式預約”宣講活動,每年宣講50余場,受眾5000余人。宣講活動被《陜西日報》、學習強國、中國教育在線等多家媒體報道。本科生思政課程入選省級以上一流課程、精品課程等6門次,《交通強國》等3門課程獲批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鄉村發展與規劃》等23門課程獲批陜西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長安大學師生赴現代化建設一線觀摩學習
聚焦成才歷練 構建“一導向三融合”大師資
學校高度重視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以育人需求為導向,秉持“引培并舉”的工作思路,形成師資系統融合、教學雙向融合、師生發展融合的“思政育人共同體”。突出多元參與主體優勢互補,規范化實施思政課教師與行業模范“共上一堂課”;選聘行業精英進課堂;用好講好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先后邀請優秀校友代表、精神譜系宣傳團成員、行業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代表,以及一線工人、基層黨員先鋒等面向學生開展宣講。聚焦師生雙向賦能,形成“學生提出疑問—教師破解困惑—行業師資講述成就”的問題鏈式共學機制以及“學生站講臺”“大學生講思政課”等師生共學翻轉模式,通過師生融合實現“專業自信—行業自信—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漸進強化路徑。
近年來,先后從國內知名高校引進優秀博士生20余人,從校內優秀教師、黨政干部和輔導員中轉入5名副教授擴充到思政課教師隊伍中。以教師全員培訓和實踐研修為抓手,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實現教師參加實踐研修和教學培訓比例雙100%。出臺《馬克思主義學院專任教師目標責任管理與績效考核實施細則》,對教師實施分類管理,充分發揮績效考核激勵作用,激發教師內生動力,做到人崗匹配。一大批青年教師發展勢頭良好,1名教師獲得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3名教師獲得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二等獎,30余人次獲省級以上教學比賽獎勵。
長安大學教師講授“大思政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