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廣大高校要用好思政課這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推進高校思政課建設,提升鑄魂育人實效,增強思政引領力,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強基固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要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使黨掌握了強大的真理力量。推進高校思政課建設,要在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上持續用力,夯實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使學生能夠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理論素養,樹立理想信念。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閃耀著真理光芒,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價值追求、精神風范。要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教育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多維協同,完善思政教育體系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信息革命時代潮流正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滲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演進,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有利機遇,也提出嚴峻挑戰。

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構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能夠極大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要致力于打通不同學科間的壁壘,盤活橫向發展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思政課與其他學科課程以及社會實踐課程的多維融合。要抓好黨的創新理論轉化落實,實現由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化,催生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效力,形成全域貫通的課程育人機制。

要著力建設線上線下聯動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共建共享、系統集成,圍繞課程內容分單元、分專題開發建設案例庫、重難點問題庫、素材庫、在線示范課程庫等優質網上教學資源庫,為思政課教師備好課、上好課提供資源支撐。要健全教學優先的評價體系,完善教師地位和待遇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和推動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升,為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守正創新,改進思政課教學方法

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不同學校有著不同的辦學歷史、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要善于從自身的特殊性出發,使思政課教學方法更具特色、更有效果。

要守馬克思主義之正,創課程教學模式之新,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創新教學內容載體,營造親切且富有沉浸感的學習氛圍,從而讓思政課教學達到如鹽在水、潤物無聲的境界,提升育人的精度和效果。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認識并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信息技術為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提供了新機遇。要充分利用網絡和人工智能技術,將高校思政課建設擺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強對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和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思政教育資源的利用和建設,促進共建共享、良性互動。要通過聚合起縱貫古今、橫聯百業的理論問題庫、案例素材庫,形成不同的思政課資源系統,優化思政課內容供給,拓展思政課教師視野,讓學生在思政課上有更多知識信息可得、真實故事可聽、鮮活人物可感,更好地實現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論認同與情感共鳴。

要把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受成長環境和社會閱歷等因素影響,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活動軌跡大多局限于從家門到校門,主要以“指尖劃屏”等方式獲取社會信息,相對缺少直接接觸社會、深入了解現實的機會。要讓思政課與現實社會緊密耦合、與社會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引導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身體力行廣泛參與社會生產生活。要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調研走訪、志愿服務、理論宣講、支邊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廣袤土地,從而更好地了解國情民情,收獲更豐沛的精神力量與心靈滋養。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