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縣多舉措深化美育工作
作者:康曉莉
發布時間:2025-03-27 17:40:2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及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眉縣教育研究發展中心積極行動,不斷探索和實踐,促進美育工作的深入實施,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理念引領,構建美育發展新格局
眉縣立足"五育融合"戰略定位,積極引導全縣教育工作者樹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美育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活力方面的獨特價值,將美育從“邊緣”推向“中心”。要求縣域內各中小幼學校將美育浸潤行動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增強工作實效。縣教體局將美育納入學校績效考核核心指標,建立"季度督查+專項評估"動態監測制度,推動全縣74所中小學實現美育課程開課率100%,教師配備達標率98%,將美育踐行于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為縣域美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課程構建,打造立體化美育載體
課程是美育的核心載體。眉縣著力構建"基礎+拓展+特色"三級課程體系,嚴格落實音樂、美術等基礎課程,并結合地方特色與學生需求,積極開發開發本土美育課程,如第三小學開發"戲曲文化傳承"課程群,形成"認知—體驗—創作"教學模式,開發《五更鳥》《十二把鐮刀》等校本教材,實現戲曲文化深度浸潤;眉縣中學構建“基礎班—提高班—特長班”分層課程體系,編撰29本《美育校本課程講義》;第一小學開發非遺傳承類課程泥塑、剪紙等。注重跨學科融合創新,推行“美育+”模式,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豐富美育資源,縱深推進美育課程的實施。 如語文課引入戲劇表演、數學課通過幾何圖案設計培養審美思維等。實施學段貫通培養:學前教育側重感知啟蒙,小學階段實施"1+X"特長培養,中學階段注重審美批判能力培養。
三、師資賦能,鍛造專業化育人團隊
教師是美育的關鍵力量。眉縣高度重視美育師資隊伍建設,多渠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級藝術教學培訓、研討會,拓寬教師視野,更新教學理念與方法。實施"青藍工程"培育計劃,構建"縣—片—校"三級教研網絡。每月開展專項教學研究活動,聚焦藝術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群策群力共商解決方案。深化名師工作室建設,建設一批縣、校“美育名師工作室”,形成“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名師”的成長共同體,推動美育教學研究和教師美育能力提升。面向全體教師每年舉辦至少1次美育專題培訓,面向藝術教師每年舉辦至少1次專業培訓,每學年舉辦一次縣級藝術教師基本功大賽,以賽促教,激勵教師不斷提升專業技能。通過一系列舉措,打造了一支業務精湛、素質優良的美育教師隊伍,為美育工作的持續推進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四、環境育人,構筑多維美育場域
推行“一校一品”校園文化浸潤工程,營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將物理空間轉化為育人資源。紅色文化長廊、閱讀長廊、科技長廊、校園綠色生態景觀設計等,使校園舉目所及、舉足所進既是知識的殿堂,更是“潤物細無聲”的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如馬家中學的“詩詞文化長廊”、槐芽中心小學及示范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故事墻”、眉縣中學的“關學文化長廊”等。加強美育實踐活動場地保障,支持學校根據實際積極建設各類功能教室及美育場地,如音樂、舞蹈、合唱、戲曲、美術、書法、朗誦、拉丁舞、瑜伽、剪紙等功能教室,這些功能教室的建設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為美育開辟了廣闊天地,從多個維度為美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實踐空間。
五、社團建設,創新素養培育模式
構建"普及+提高"兩級社團體系,全縣成立287個藝術社團,實現"校校有精品,班班有特色"。各校堅持“向美而行,以美育人“理念,全力打造各類精品社團,涵蓋音樂社、舞蹈社、繪畫社、書法社、戲劇社等多種藝術類別。各社團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社團成果展示活動,如社團文化節、藝術成果匯報展等,將社團成員的優秀作品與精彩表演呈現給全校師生與家長,展示美育成效。同時,積極組織社團參與校外文化交流活動與比賽,使社團成為學校美育成果展示與傳播的重要窗口。其中,齊鎮中學社團建設成果斐然,學校共有藝術類、傳統文化類、體育類、綜合素質提升等四大類社團40余個,做到學生人人有項目。學校堅持每學期舉辦德育文化節暨課后服務節目展示,全面普及美育教育,形成了初中三年“人人懂樂理,人人會演奏,人人能表演”的良好氛圍。
六、常態展演,搭建實踐展示平臺
實踐是美育的生動延伸。眉縣多維度、多方位、多種形式完善面向人人的藝術展演機制,為學生搭建常態化展示平臺。廣泛開展班級、年級、校級、縣級等群體性展示交流,實現教、學、練、展相互促進。僅2024年,縣教體局舉辦全縣第九屆中小學生合唱藝術節、中小學生歌手大賽、“初心永向黨 匠心譜華章”師生素質展演活動、第三屆中小學生書畫大賽、少年兒童科幻畫大賽等20余場藝術展演活動,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美、創造美,實現審美與人文素養的內化提升。2024年,在陜西省第八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評選中,眉縣中學合唱《十送紅軍》、第一小學合唱《讀書郎》獲聲樂一等獎;城關第二中學喬鈺彤繪畫作品《窯洞人家》獲繪畫一等獎;槐芽中學王曄倩繪畫作品《靜物水彩》獲繪畫二等獎;第三小學戲曲《五更鳥》獲戲劇三等獎;眉縣實驗小學楊丁皓篆刻作品《楊丁皓印痕》獲書法篆刻三等獎。
七、評價改革,構建素養檢測體系
眉縣遵循“教—學—評”一致性原則,建立“學生素養發展評價體系”,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采取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開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社會評”的多元主體評價,發揮評價的牽引和導向作用,引領學生審美價值取向,促進美育活動目標的落實及價值的真正實現。如第二小學形成了“四美”評價體系,確定形象美、學習美、行為美、心靈美四個美育評價維度,凝練出學生審美評價因素:陽光健康、氣質典雅、樂學善學、勇于探究、實踐創新、責任擔當、謙恭有禮、人格健全。第三小學以“幸福課程”建設為抓手,“三小福娃綜合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具有校本化的綜合評價。
建立評價結果與教學改進聯動機制,縣教研中心依據課程標準每學期進行一次學生音樂美術素質現場測評工作,從藝術知識、技能掌握、審美能力等多維度量化學生美育水平,準確了解教學成效,為后續美育教學工作的改進與優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八、案例推廣,形成區域輻射效應
構建"研究—實踐—推廣"成果轉化鏈,積極開展學校美育浸潤行動案例征集、跨學科美育教學優秀成果征集等活動,鼓勵各學校深入總結美育工作中的成功經驗與創新做法。通過案例評選與交流分享,不斷總結經驗,提煉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美育工作模式與方法。利用媒體和公眾號,對優秀案例進行分享展示,形成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推動眉縣美育工作向更高水平、更寬領域邁進。
做好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眉縣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將嚴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以美培元、以美潤心、以美化人多個維度貫徹縣域美育的功能屬性,繼續從美的教育、美的感化、美的塑造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的育人成效,以美育浸潤學生,全面提升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