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改革實踐探索
作者:馮冀巖
發布時間:2025-03-27 10:18:4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工科類課程思政來說,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還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強調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本文基于工科類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育人差異和難以協同的問題,以工科類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新能源汽車概論》為例,通過課程標準與思政目標耦合、課程載體與以文化人耦合、知識傳遞與價值引領耦合的“三維耦合”模式進行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實踐,探索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機制,實現教書育人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三維耦合 課程思政 協同育人
本文系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一般)項目資助課題《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新時代“課程思政”改革方法與路徑研究》(編號:YB2021090101)的研究成果。
引 言
本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探索創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機制,通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課程育人的形式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入課程中,通過目標耦合、主體耦合、渠道耦合“三維耦合”的方式,加強頂層設計,重構課程體系,精心挖掘思政元素、有效設計課堂教學、改變創新教學方法,輔以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有力支撐,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以教師育人能力的持續提高達到育人效果全面提升的目標。
工科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開展課程思政的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動指南。
課程思政有別于以往的思政課程形式,作為一種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通過課堂教學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將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思想認同、道路認同、文化認同及民族意識、創新精神、職業素養,以及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等通過精心設計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專業技術的課程思政有別于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其在傳授專業課程知識要點的過程中,具體且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政元素,能夠使學生相對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相關思政內容。正因如此,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一體推進,使得課堂較以往單一內容更具有吸引力和啟發力。在新時代下,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不再是游離于各自體系之外的個體,其必須以相互依存、互不可缺的形式存在,充分發揮形成合力的作用,構建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有效機制。
2.工科類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工科類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很多專業課教師認為,專業課程的首要任務是做好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講授,對于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深入思考,存在敷衍了事、形式單一、內容簡單等問題。教師思想認識不到位,導致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死板、僵硬,出現“兩張皮”的情況;學生對課堂的認同不夠、吸收不足,導致思政融入教學效果欠佳。
二是存在依賴心理。一些專業課教師難以做到從大局、全局的角度看待、思考問題,簡單地認為思想政治教師和學生管理部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做好課程思政在其工作中所占份額較小,開展課程思政也是為了配合具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門。教師依賴心理的存在,導致其缺乏必要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主體的倦怠思想必然會影響課堂的質量。
三是能力本領有短板。專業教師缺乏開展思政教學的方法和創新思維,不知道如何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融合。雖然目前很多課程在設計上體現了思政元素,但教師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上述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的原因所導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校層面同學生的自身素質結合不夠緊密,仍在沿用以往模式。從而導致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造成學生不感興趣、課堂效果欠佳,課程思政教學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工科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本文選取高職工科類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新能源汽車概論》課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1.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課程思政融入必須潛移默化,要潤物細無聲地引起學生自發的理解和認同、感悟與思考,才能從內心深處改變學生的認知,幫助其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遠大的人生理想。本文在《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融入教學實踐中,充分考慮課程性質與學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出了課程思政“三維耦合”融入方式,明確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向,確保課程思政達到預期效果。
(1)一維耦合:課程標準與思政目標耦合
課程標準的制定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放在首位,不斷增強學生愛國情懷和道德水準,增強民族自信和對優良傳統的認同,以此推動思想品質和行為規范的全面提高。同時進一步提高、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因此,制定課程標準要結合實際需要進行調整,要充分考慮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的需要,課程思政內容務必要與新時代的要求相吻合,從時代性、規范性兩方面保證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2)二維耦合:課程載體與以文化人耦合
不斷拓寬課程思政融入的渠道,以線上平臺、公益活動、系列競賽等形式為載體,在擴寬課程思政融入渠道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學用結合的方式,不僅夯實學生的專業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育人的初衷才能得到充分體現。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例如通過編寫融媒體教材并添加二維碼,展示課程思政鮮活案例,改變以往教材載體功能的單一性和同質化,將課程專業體系和思政體系這兩條主線在教材中以并行線的方式同步推進,助力思政與專業同行同向、協同發力。
(3)三維耦合:知識傳遞與價值引領耦合
從確立育人目標——明確知識要點——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四個關鍵環節出發。成立專業課程思政小組,深挖知識內容中的課程思政元素。一是創建專業模塊化教學團隊,培養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二是建設層次遞進、相互支撐,共通性、專業性結合的課程思政資源庫;三是立足課堂主陣地,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使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最終打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有機統一的教師團隊,切實提高育人實效。
2.提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耦合度的路徑
(1)找準思政元素映射點,提高思政與新能源汽車專業內容的耦合度
以突出專業課程的價值引領和德育功能為目的,做好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努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黨建文化、思政文化、專業文化、企業文化等融入課程。在廣泛吸收各類文化的基礎上,找準思政元素的映射點精準發力,在專業體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進行思政學習,吸收思政元素,從而在學生專業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樹立強國有我的高遠志向,最終實現培養德技并重、以德為先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以認知新能源汽車章節為例,結合授課知識點融入思政元素,具體見表1所列。
(2)靈活運用思政元素映射方式,加強思政融入技術
要將提高思政映射方式的精準性作為發力點,在從實際出發的基礎上,通過靈活方式提高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接受度,努力讓思政教育變得既有深度又有高度、既有溫度又有廣度。通過具體的內容、身邊的事例來展現需要傳授的思政元素,輔以信息化的技術和手段豐富教育形式,使思政故事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便于吸收,確保取得預期效果。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映射方式及預期效果如表2所列。
(3)以思政元素規范師生行為,提升思政思維與課程思維耦合度
立師先立德、樹人先正己,新時代教師肩負著神圣的社會責任,因此,其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教學技巧,更要有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良好師德師風,這樣才能在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上大有作為。職業教育發展必須始終將師德建設置于首位,不斷加強教師作為職業教育者的使命感、職業自豪感,以建立健全“一訓三風”文化制度體系為基礎,讓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師德師風教育落實到教育教學、日常言行的具體行動上。只有教師有了高尚的師德師風,才能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從而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成效。同時,教師也要善于總結、善于挖掘、勤于提煉,努力從學生的特點和具體行動中挖掘出課程思政元素,這樣才會讓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
在“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思政元素“三維耦合”模式運用過程中,要始終做好“四個必須”:
一是必須與黨建結合,充分發揮黨建的統領作用,發揮好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成立黨員突擊隊、設立黨員先鋒崗,提升教師的德育能力和意識。同時,有效發揮主題黨日、“主題黨日+”的作用。
二是必須緊扣專業,緊盯課程學科定位和人文內涵,緊扣科技創新,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推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思維。
三是必須充分結合時政,始終緊扣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要求,讓學生心中牢記“國之大者”,并以此為奮斗目標。
四是必須與傳統文化結合,提升學生“忠誠、信義、明禮、守法”的品德,將我國歷史悠久、文明博大的文化作為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3.課程思政融入《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1)有效挖掘:多維度全方位發掘,提煉課程思政育人元素
梳理《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知識體系,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培養“生態文明”理念、激發“科技報國”使命擔當、樹立“大國工匠”精神的三大思政建設目標,并將課程本身的知識內容與其中蘊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有機融合,在學生進行新能源專業學習的同時開展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2)精心設計: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結合的思政育人新路徑
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抓手,形成“課前自學、課中教學、課后拓展”教學模式。課前線上發布新能源知識點并輔以思政映射融合點,讓學生進行預習,為課程滲入思政元素奠定基礎;課中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知識灌輸、能力培養的同時,融入前期設計的思政元素;課后拓展環節進一步鞏固知識并將思政理念落實到生活和學習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形成相互合作、參與分析的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創造教學條件,確保思政教育達到預期效果。
(3)鹽溶于水: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有機融入課堂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環節緊扣“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觀思政建設主目標,以點映面、由淺入深,以每個模塊中專業知識為主線,潤物無聲給學生滲入模塊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例如,進行模塊“能源、環境與新能源汽車”授課時,以新能源汽車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生態等社會問題為課程思政融入點,培養學生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倡導綠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生態文明教育。
(4)潤物無聲:思政育人成效逐漸凸顯
通過思政元素的融入,讓學生在學習新能源汽車知識、提升新能源車使用維護技能過程中,同步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政治水平,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學習課程后,學生投身交通強國、汽車強國建設的熱情進一步激發,科技報國、勇攀科技高峰的學習動力更加充足,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勞動精神在學習生活中得到了提升。
結 語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前沿重地,如何使工科類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既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歷史重任。在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上,要努力做到課程標準與思政目標耦合,課程載體與以文化人耦合,知識傳播與價值引領耦合。在此基礎上,明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徑,找準思政元素映射點提高內容耦合度,靈活運用思政元素映射方式持續加強技術,不斷提升思政思維與課程思維的耦合度。通過教學實踐改革,切實增強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成效。不斷挖掘更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開發更多形式多樣的思政資源,持續探索提升課堂思政育人實效的路徑與方法,持續探索課程思政育人成效評價機制,確保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參考文獻:
[1]馬春陽.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課程思政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2(24).
[2]段衛潔,姚立澤,張新敏,等.“雙線交融”式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創新與實踐[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3(1).
[3]郭戰龍.“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汽車文化課程思政改革[J].時代汽車,2023(7).
(馮冀巖: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