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發起的打造“金課”重點建設任務呼吁教師積極探索并創新教學模式。本文基于“兩性一度”的“金課”建設標準,開展了“水利工程管理”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探索。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借助教學平臺,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五步教學法”,改善了傳統教學中學生不積極不主動的現狀,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金課  課堂教學  水利工程管理  五步教學法

基金項目: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高職院校教師掛職鍛煉行為策略對校企合作協調機制影響的演化博弈研究”,項目編號:SGH23Q0410;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校內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崗課賽證創’融合的高職水利工程識圖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編號JG23017;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校內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節水新技術》活頁式教材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G22004。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引  言

2018年8月,教育部出臺《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金課”一詞首次被寫入文件。什么是“金課”?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將金課歸結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高階性,是培養學生具備面對復雜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創新性,要求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改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從而提高知識的講授效率,同時要求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內容,改變傳統的只接收不輸出模式,促進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挑戰度,要求教師和學生花更多時間和精力,講好聽好一堂課,跳一跳才能夠得著。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打破課堂教學的低階、低效和沉悶的現狀,彰顯課堂活力,讓學生“動”起來,教師“火”起來,課堂“亮”起來。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施工過程及已成工程管理涉及的一項重要工作,這門課程包含的內容具有雙重性,一是它以工程管理為工作任務和學習目標,二是在施工過程中涉及工程管理所用觀測設備的安裝與維護問題。“水利工程管理”課程包含的相關技術內容能夠直接服務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生產實踐,該課程是水利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是水利工程專業及其專業崗位群專業技術工作人員必備的職業能力。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相關知識,為今后的學習、工作打下良好基礎。課程涉及的內容包括水庫控制運用與庫岸管理、土石壩的養護與修理、混凝土及漿砌石壩的養護與修理、溢洪道的養護與修理、水閘的養護與修理、渠系輸水建筑物的養護與修理、水利工程設備維護、防汛搶險、土石壩安全監測、混凝土壩安全監測、地下洞室安全監測、水力安全監測、環境量及地震反應監測、監測資料的管理與分析、安全監測自動化等。工程管理與維護模塊,學生需掌握在運行期建筑物維護管理的工作程序、方法,具備識別和分析處理異常情況的能力;工程安全檢測模塊,學生需掌握安全檢測的類型、方法和觀測設施。

本研究結合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以“水利工程管理”課程為例,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課堂教學與實踐,以期為創新型水利人才培養提供參考和借鑒。

水利工程管理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來,通過對“水利工程管理”課程教學實踐的研究發現,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內容存在脫節的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利工程在勘察、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等各環節發展迅猛,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出現,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較好地與工程一線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水利工程領域的最新進展往往因學時所限不能在課堂上展開介紹,教學內容沒有跟上時代、專業、行業的發展。因此,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知識儲備,不斷更新個人知識庫;借助線上平臺輔助教學,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教學平臺為輔,開展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2.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當下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匹配

隨著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學生看手機的時間占用大量學習、休息、睡眠及社交時間。部分大學生過度依賴手機的現象愈發嚴重,不僅導致學生課堂聽課效率降低,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同時因長時間看手機,大學生群體出現不注重社交、不愿意社交,不想社交的現象。某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每周上網時間20小時以上的大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9.5%,每周上網15-20小時的占被調查人數的26.4%,每周上網10-15小時的占被調查人數的38.8%,每周上網10小時以下的占被調查人數的25.3%。因此傳統課堂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方式,已經不能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方式方法,以符合當下學生興趣點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

3.評價考核指標單一,不足以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本課程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式評定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其中平時成績占比為30%,包括考勤10%、作業10%、課堂回答表現10%;期末成績占比為70%。單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未能實現對知識、能力、素質的三維目標測評。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傳統的考核方式會誤判此類學生:人在教室心在外,上課不聽講或者聽講不積極但也不搗亂,他們考勤全勤、作業都交、期末總成績較高。出現這樣的情況說明傳統考核側重結果性評價,忽視過程考核,考核過程和考核指標單一、廣度不夠。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

本文以“混凝土壩的裂縫維護”內容為例,講解金課建設過程的課堂改革及實踐創新。單元教學按照“課前預習+課中講授+課后鞏固”的模式展開。“課前預習”環節通過發布在“智慧職教-云課堂”的預習資料、測試和調查問卷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疑問,明確接下來課堂學習中個人的關注點;“課中講授”采用“學、析、找、示、總”五步驟的模式完成課堂教學,學生對照課前總結的個人薄弱點重點學習,老師進行指導;“課后鞏固”環節通過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學習資料和課后練習,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1.教學內容。包括混凝土壩裂縫的類型和表現特征、產生裂縫的原因、裂縫的檢查和觀測及裂縫的處理措施。教學重點是外部裂縫的處理措施(表面涂抹、表面貼補、鑿槽嵌補及噴漿修補)和內部裂縫的處理措施(水泥灌漿和化學灌漿)。教學難點是根據不同裂縫特點合理選取裂縫處理的措施。

2.學生學情分析。知識方面:在學習本節內容前,學生已在“小型水工建筑物”課程中學習混凝土壩相關知識,掌握水工建筑基礎知識。認知方面:經課前摸底,90%以上的學生喜好具體事物,傾向于直觀模型教具輔助學習。學生的學習特點:90%以上的學生傾向于多媒體授課,喜歡動手操作;近30%的學生不善于主動思考問題。

3.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混凝土裂縫的類型和表現特征,掌握產生裂縫的原因,掌握外部裂縫和內部裂縫的處理措施(包括表面涂抹、表面貼補、鑿槽嵌補、噴漿修補、水泥灌漿及化學灌漿)。(2)技能目標:能根據不同裂縫的特點合理選取裂縫處理措施,能在運行期的巡視檢查中準確識別裂縫的發生。(3)素質目標:提高協同合作、探索研究、勇于表達展示的積極性,養成勤總結、勤反思的好習慣。

4.教學資源。根據教學設計及學生偏好,本次教學資源包括重力壩簡易實物模型、多元評價表格、多媒體教室等以及本門課程對應的教學平臺。

5.教學實施過程分為“學、析、找、示、總”五個步驟。

(1)學,即理論學習。學習混凝土壩裂縫的類型及特征、裂縫產生的原因等內容。本環節主要是教師引導,通過復習、學習、討論總結等過程,為后續課程內容的開展儲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技能。在教學平臺發布搶答,請學生回答混凝土壩結構相關知識,同時借助課件、實物模型等,重點講授混凝土壩裂縫的分類及特征。

(2)析,即任務分析。此環節內容為上一環節未講的新知識,預留一部分內容是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在教學平臺發布各組任務,并說明任務要求;各小組學生領取任務并梳理本小組任務。組內學生討論分析任務,制定完成該項任務的小組成員分工、時間安排等計劃。在此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老師詢問。

(3)找,即課堂查找。本環節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學生協作研討完成任務。教師將總任務劃分為若干個任務單元分配給學生,學生展開小組研討,針對任務單元詳細識讀,并進行匯報展示及評價,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步:分配任務,明確規則。劃分總任務為6個任務單元,6個任務對應6個小組(如圖1所示),并下發任務清單。教師說明規則、強調時間,學生研討結束后進行小組匯報,教師再點評并打分,最后學生互評。任務驅動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研討中,改變了以往滿堂灌的授課方式;明確的活動規則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清晰,考核標準能夠督促學生提升綜合素養。

20250327091616886-5-faa80.png

第二步:分組討論,精準突破。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本單元需重點掌握的知識并提醒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勵學生踴躍發言,培養學生的協同合作意識。

(4)示,即解答小組任務、展示小組成果。6個小組按順序由小組代表進行匯報,教師及時補充糾錯并啟發鼓勵學生正確完成任務。小組匯報完畢后,教師和其他各組按照匯報情況在考核表中客觀公正地打分,實現教師評價、學生互評。通過成果展示,學生在提升綜合素質的同時增強了集體榮譽感。

(5)總,即總結提升。本環節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凝練課程的重點及難點問題的解決思路,優化處理問題的方法,提升專業技能。

課程考核與評價

為了避免傳統考核方式不能客觀公正地考核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這一問題,本課程采用“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的考核體系,突出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評價,具體考核及權重見表1。

20250327091616874-61-c8810.png

為了更加準確、全面、合理地反映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考核評價體系將課前自主學習、線上測試、課后拓展、增值評價等內容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學生學習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分別有對應的考核指標和占比。課前自主學習占比5%,包括章節測試、知識測驗、問卷調查等;課中即課堂學習占比25%,包括分組任務、課堂簽到、回答問題等;課后自我學習占比20%,包括完成理論測試題和強化作業等內容。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比40%。另外,在考核評價內容中有10%的分數作為預留分數,目的是激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積極參加技能大賽。借助教學平臺收集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情況,通過學習成果與學習過程相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素養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將素質、知識、能力等考核目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教學評價真實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不斷提升。全過程的多元評價促使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保證課堂學習,還要重視學習過程和能力素養的培養,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滲透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效果評價

該模式已在水利工程管理課程教學中運行了兩輪,兩輪的實踐結果表明,該模式的教學效果顯著,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學習知識方面

增加了課前線上學習的內容并將其納入考核評價指標,學生借助手機等工具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實現了課前自主探索理論知識的目的。課中“學、析、找、示、總”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課后遷移拓展,各階段上下銜接,各步驟緊緊相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理論水平提升。同時,有效改善了學生上課看手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思想開小差等問題,學生的聽課效率顯著提高。

2.學生素質提升方面

在教學中適時引入課程思政元素,培養學生樹立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認真仔細的工作態度。例如講述在土石壩裂縫類型識別時,如果判斷錯誤,將出現洪水漫頂垮壩的工程事故;引入視頻資源,叮囑學生在裂縫處理時仔細審查裂縫并找準處理方法,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進而延伸到以后工作中,引導學生樹立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在課堂中適當引入工程案例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教學效果優于純理論的教學方式。

3.學生能力提升方面

采用“任務驅動+翻轉課堂”的方式,變傳統課堂的“老師講+學生聽”為“學生講+師生聽”,倒逼學生放下手中的手機,站上講臺,開口講話。相較于“滿堂灌”,采用這一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后,不但學生聽講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顯著提升,而且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現場應變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本課程開設在第五學期,此時高職院校大三的學生正面臨著找工作,部分學生在面試環節顯得力不從心。然而學生通過參加課堂展示活動,在課堂上勇于表達、勇于展示自己,在幾次大膽的發言后,自信得到明顯提升,語言表達更加流暢,語句組織更加縝密,為找工作和勝任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學生更加認同自己的專業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手機已經占據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絕大部分時間,“手機不離手”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蔓延到課堂中。有學者研究表明:當大學生產生學業倦怠心理后,就會減少在學習上的投入,轉而依靠手機娛樂等逃避學習壓力,消磨時光;對專業的認同度低、對生活和學習的興趣不高都會致使大學生對現實世界不抱希望,反而沉溺在手機的虛擬世界中,加重對手機的依賴。專業認同、學習倦怠和手機依賴三者彼此關聯、互相影響。考慮到這個現實情況,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除了知識技能的講授,還增加了水利工程、事跡、任務、水文化等元素,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促使學生放下手機,將注意力轉回課堂,提高對水利行業、水利專業的認識和認同。

結  語

研究以“金課”建設為指導,以目標為導向設計的五環節“學、析、找、示、總”課堂教學,實現了讓學生“動”起來、教師“火”起來、課堂“亮”起來的目標。兩年的實踐教學驗證了教學方案的可行性,該教學方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水平,為“金課”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慧穎.“金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J].黃河 黃土 黃種人,2022(3):44-45.

[2]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3]陳智琴,方軍,程麗紅,等.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三維制圖設計》為例[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3(6):119-121.

[4]方亞利.引入“多模態”教學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英語“金課”[J].陜西教育(高教),2024(1):37-39.

[5]李飛,潘永富.手機使用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23,38(6):135-138.

[6]陳姝錕,李竹引,阮曉東,等.大學生專業認同與消極型隱性逃課行為——學業倦怠與手機依賴的鏈式中介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2024(3):73-76.

(馬琳、霍海霞: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李月嬌:黑河黃藏寺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