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融入教育,怎樣才是正確的方式?
發布時間:2025-03-27 09:22:01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25年是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開局之年,人工智能教育被列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教育部明確提出,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提升學生的數字化素養和創新能力。
AI融入教育領域,怎樣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如何讓AI成為成長階段的學生的學習幫手而非“槍手”?如何應對AI對傳統高等教育體系發起的諸如學術誠信、知識更新速度、學科結構調整等方面的挑戰?針對這些問題,相關專家結合實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從支持學生全面發展出發系統運用AI
當AI走進校園,走入課堂,傳統教育模式面臨考驗。
“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更需要我們澄清根本問題,即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我們該如何傳遞這些知識。”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爽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張爽認為,從構建支持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出發系統運用AI,而非被技術變革驅動、被動將技術套用到教育場景中是非常關鍵的。AI能夠解決傳統教育模式無法解決好的“規模+個性化”問題,能夠更好地提供智能化、個性化學習指導方案;但價值性方向性問題和人的主動性、社會性、創造性能力培養仍需以人為本,以人類智能為本。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探討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吸收其優勢,同時規避相應的風險。從在教學中的應用來說,首先還是要對任務進行分層分類。即在一些工具性的層面鼓勵學生積極使用AI工具,但同時,考核評價體系可能隨之需要進行調整,即需要學生去有效協同AI完成更高階更高維的任務。
“通過考核體系來倒逼學生既掌握AI,同時這個任務一定是高于AI能完成的,這是一個核心焦點。當然,這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和壓力。需要強化教師的在崗培訓,提升教師自身的AI素養。同時,如果推理大模型廣泛植入教學的話,意味著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心要從知識積累轉向對問題的發現。提問的落點能不能發現真問題,可能會影響到AI的最終應用效果。”陳端說。
抓緊補齊AI通識教育短板
如何幫助仍在成長階段的學生正確認識AI、合理使用AI?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戰略與宏觀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張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立起對AI的正確認知是合理使用AI的基礎,應通過通識性教育讓學生知道AI是什么,特別是對于生成式AI,因其具有互動問答、自動生成文本等多模態的能力,成為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所依賴的重要工具。
“大中小學應抓緊補齊AI通識教育短板,讓學生明白AI模型的生成內容基于概率分布而非嚴格事實核對,形成的觀點也因深受模型設計者所持價值觀影響,模型生成內容在準確性、價值判斷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應強調AI的輔助性,教授學生批判性地使用AI工具,教授學生如何選擇合適的AI工具,進行學習問答、文獻搜索、數據分析或文藝創作,有效地利用工具完成重復性任務或提供靈感,提升學習與科研效率。要經常性組織學生討論分享使用AI的經驗和心得,形成積極的AI使用文化。”張偉說。
張爽認為,首先要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頻繁地依賴“認知外包”,看似完成了學習任務,但通過AI得到答案、替代思考,會造成認知的碎片化和淺表化,湮沒在數據幻覺中,教育通過傳遞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智慧的功能很難實現。因此,使用AI并非讓AI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基礎性材料或借鑒性思路,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判斷力。
面對挑戰防范風險,促進實現規范應用
人工智能正全方位滲透進高等教育的每一個角落。這一變革既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傳統高等教育體系發起了諸如學術誠信、知識更新速度、學科結構調整等方面的挑戰。
“這是一個需要系統思考的問題。當然,不同類型的高校選擇的道路可能有所不同。作為師范大學,傳統的教育模式必然要在智能化時代完成從‘以智能技術為載體’到‘以智能技術為存在方式’的轉型升級,超越單一的學科邊界,通過多元學科的交叉互動實現創新和發展,重構智能時代教師教育的元理論和話語體系。”張爽說。
隨著DeepSeek等高效能開源大模型推出,各高校加速接入大模型,支持師生開發學科類教學科研模型、打造個性化智能體等。大模型大大提高了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效能,但是也因大模型本身的技術缺陷,增加了學術生態被污染的風險。
張偉表示,在復雜的學科領域,如果AI模型生成了看似合理但實際錯誤的解釋,師生就可能因此形成錯誤的知識框架。如果模型投放了虛假高影響因子論文,若被引用將導致研究結論錯誤。如果利用虛假成果形成不實“學術熱點”,可能扭曲特定學科發展路徑。不準確知識污染學術生態的后果,可能多年后才能顯現,溯源難度高、對知識生產與傳播的破壞性大。為推進大模型的安全使用,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引入“監管沙盒”制度,旨在建立一個“安全空間”,為模型提供測試平臺,以防范AI應用風險。參照國際經驗,北京市也在著手建立教育大模型預訓練“沙盒”,推動大模型在教育領域的合規準入。
陳端認為,面向AI的新型學術規范體系的構建非常重要,雖然目前還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帶”,但特別需要強化的是一個契機,即AI時代可以快速地幫我們發現新的學術研究空白點,找到一些研究上的突破點和創新點,從而加速科技和文明向前躍進的過程。
“我們不要只看到AI的負面效應,最重要的是它實現了一種技術平權,即讓普通人借助AI的賦能,能夠完成過去自己難以想象的一些任務。通過把技術封裝進算法,讓普通人擁有了駕馭新技術的能力。所以,每個人未來都可能成為高知型的創造者。那么,能不能把技術帶來的這些創新動能,真正地轉化成為我們的現實發展動能,這就需要我們教育體系的配套改革。”陳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