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樂樂是一名12歲的小女孩,身高150厘米。近日,她的家長帶她來到醫院就診,表示孩子身高偏矮,希望她能長到165厘米,并要求醫生為孩子注射生長激素。然而,經過醫院檢查,樂樂的骨齡片顯示其骨齡與實際年齡相符,生長發育正常,完全沒有使用生長激素的指征。

這并非個例。近年來,孩子的身高已成為家長關注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部分家長發現孩子身高低于同齡人時,就會焦慮不安。當聽說“注射生長激素可以促進長高”后,很多家長便像樂樂家長一樣,忙不迭地帶孩子去醫院要求注射生長激素。生長激素究竟能否使用?其副作用有哪些?孩子若想增高,有哪些可行途徑?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因孩子身高問題來醫院就診人數呈上升趨勢

胡女士育有兩個孩子,一個7歲,一個5歲。最近胡女士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張照片,照片中是兩個孩子注射完生長激素的空瓶,并配文“只是冰山一角”。兩個孩子從小就比同齡人矮很多,起初她并未在意,但在一次與朋友聊天中談及此,朋友建議她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檢查后,被醫生告知需要注射生長激素。得知這一結果后,胡女士非常焦慮:“我對生長激素一無所知,擔心注射后對孩子產生副作用。”

解放軍第七醫學中心小兒內科副主任醫師馬秀偉在門診中已多次遇到類似情況。每次她都會向家長反復強調,生長激素并非讓孩子長高的“神器”。“近年來,因身高問題前來就診的人數呈上升趨勢。”馬秀偉介紹,她所在的醫院兒科醫學部專門設立了生長發育門診,每個月因身高問題前來就診的病例約為200至300例,而在寒暑假期間,就診人數還會進一步增加,高峰期甚至可達到每月400至500例。

生長激素是垂體分泌量最大的激素,由垂體前葉的嗜酸性促生長細胞合成。馬秀偉解釋說:“生長激素是由191個氨基酸構成的單鏈蛋白激素,是出生后促進生長的主要激素。”生長激素通過刺激軟骨生長和鈣化,從而促進身高增長,其合成和分泌受到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和生長抑素的共同調控。

“生長激素的臨床應用至今已有30多年,通過多項大規模數據統計,重組人生長激素目前被證實是非常安全的。”馬秀偉指出,注射生長激素的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3%。目前在生長激素治療中發生的不良反應多為短期且一過性的,包括頭痛、血糖異常、關節水腫和疼痛等,這些癥狀通常在減量或停藥后就會消失。在用藥初期部分兒童可能會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因此在生長激素治療過程中需要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

科學對待孩子身高 生長激素不是“增高針”

一位寶媽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因自己個子不高,這位寶媽便一直密切關注兩個孩子的身高。當她發現孩子比同齡人矮很多時,便立即帶著孩子去醫院進行評估,確診為矮小癥后,醫生建議使用生長激素。由于擔心檢查結果不準確,她又換了另一家醫院做評估,檢查結果和第一次完全一樣。

“當時決定先給哥哥用藥,注射的是短效水劑,至今已持續用藥11個月,身高增長了9厘米多。”這位媽媽在某平臺上分享道,看到大兒子的治療效果顯著,去年11月,她又帶小兒子去做了檢查評估。醫生同樣建議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由于弟弟年齡較小,我選擇了長效水劑。去年12月,他打了第一針。在注射4針后,一個月內身高增長了1.4厘米,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她說,哥哥已經用藥將近一年,弟弟則剛用藥一個月,目前尚未發現有副作用。

記者調查發現,社交平臺上有不少家長分享注射生長激素后孩子“追高”成功的例子。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家長發帖求助,詢問生長激素是否會產生副作用,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帶孩子注射生長激素等。

對此,馬秀偉特別提醒,生長激素如果使用得當,可以有效促進孩子身高增長。然而,對于不符合條件的人群,生長激素切不可隨意使用。“一些家長將生長激素簡單理解為‘增高針’,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生長激素的應用必須經過專業醫生的嚴格評估和診斷,只有符合特定指征的患者才能使用。”

“其實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家長要科學對待孩子的身高。”馬秀偉告訴記者,孩子的身高受遺傳因素影響的比例占60%~70%,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如疾病、營養、生活環境、活動、各種內分泌激素等都會對身高產生影響。

馬秀偉表示,家長在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注意監測孩子的年生長速率,及時發現孩子生長的異常趨勢。嬰幼兒期(3歲以下)生長速率<7cm>

馬秀偉提醒,對于生長發育正常,未達到應用生長激素指征,而濫用生長激素的,不僅達不到預期身高增長的效果,還會產生副作用。“家長要全面了解治療的風險和預期效果,并充分考慮孩子的最佳利益。生長激素治療絕不能成為單純追求身高的手段,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整體健康發展。”

馬秀偉還指出,生長激素是呈脈沖式分布的,晚十點至次日兩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因此,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學齡期兒童每天要保證10小時睡眠,青少年應保證每天至少8小時睡眠。此外,保證充足的營養、良好的心情、多運動等都是科學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方法。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