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書院圖書館、西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為民實事工程投用,為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長打造了更多實踐新空間。”這一件件為民實事的落地、一項項承諾的兌現,市政協委員張思遠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在當前的“博物館熱”中,兒童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觀眾群體。如何建設兒童友好博物館,讓博物館更可親可愛,是此次兩會上張思遠關注的話題。“文博場館不僅是展示文物與藝術的場所,更是讓兒童接觸歷史、文化與科技知識的重要平臺。”在張思遠看來,精準滿足兒童在視角高度、理解能力、參與形式與身心安全方面的需求,并綜合兒童需求、教育目標與文博資源達到深度耦合,西安可實現從“兒童在城市中被動適應”向“城市為兒童主動賦能”的升級。

為此,張思遠建議,踐行兒童友好理念,讓博物館集群自然融入兒童生活半徑。可分區規劃兒童適用的文博集聚區,參考兒童出行半徑和行為特征,對重點文博片區適當“兒童化”處理,比如提供兒童友好的交通引導標識及公共安全服務,增設低位標識、彩色步道、互動藝術裝置等,讓兒童通過日常生活與館區氛圍產生自然親近感。構筑“社區-學校-博物館”微循環網絡,將中小學、幼兒園與周邊小型博物館、主題展館、藝術中心串聯成微型文化網絡;在社區層面增設文博信息展示欄、親子公益講座小角,讓家長和孩子實時了解最新展覽、兒童專場活動信息,以社區為基礎形成文博教育的初級觸點。

在博物館展陳與解說內容方面,張思遠建議打造分齡化、情境化的文博體驗。在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中設置兒童專屬展區,同時,設計適配不同年齡段的“博物館學習路徑”,如低齡組的“顏色與圖形識別之旅”、高齡組的“簡易年代表與人物故事探究”,并利用多感官互動融合的手段,激發孩童探索興趣。在講解服務方面,她建議培訓一批具備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基礎的專業導覽員,開發兒童音頻導覽、角色化解說App,滿足家庭自助或導覽式參觀需求。

張思遠還建議將博物館資源納入地方課程或實踐教學方案,針對不同學齡階段制定分段式文博教育目標,強化館校互動,構建全域學習鏈條協同教育體系。同時,開展“西安兒童文博月”或“兒童文博嘉年華”等活動,助力兒童在文博領域的探索與成長。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