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精準思政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張 誠 鄧 萌
發布時間:2025-03-25 09:12:1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是精準思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理論實踐,是新時代高校高質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能夠有效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和需求側信息匹配矛盾,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本文將立足高校實際,結合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實施路徑,探析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瓶頸并提出優化對策,以期為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落實落地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精準思政 思想政治 教育 方法
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精準思維,做到謀劃時統攬大局、操作中細致精當,以繡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實、做到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提出,強化“質量黨建、精準思政、積極維穩、數字賦能、系統推進”,著力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高校必須牢牢樹立精準思維,堅持守正創新,把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將其優勢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回答好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時代課題。
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基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要求,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指向和效果導向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具備“三個精準”,即精準圍繞學生、精準關照學生和精準服務學生。為達成“三個精準”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遵循教育層級化邏輯,從精準識別教育對象、精準供給思政內容、精準創新方法載體、精準構建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著手。
1.精準識別教育對象
實現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精準定位教育的對象。高校要充分使用大數據技術,掌握學生的社會屬性、行為習慣、偏好特征等各個維度的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挖掘、分析,準確把握每位學生的個體特點,更好地“因材施教”。實現路徑:一是建立數據倉庫。學生個體和群體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實時數據,包含屬性數據、行為數據、思想數據等,圍繞學生個體日?;顒訑祿_展全時、全域、全量的采集工作,盡量將校內各區域、各部門、各環節產生的數據都進行采集。二是處理冗余數據。由于采集到的學生數據來源廣泛,需要在數據分析前進行數據轉化、數據清洗、數據約束、數據驗證、數據集成等操作,保證分析數據的真實性、時效性、正確性,謹防因數據處理不當而降低數據分析的準確性。三是構建學生畫像。需要對已入數據倉庫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學生個體數據的走向趨勢,運用聚類、離散、人工智能等算法將數據建模,再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特定算法模型,生成能夠揭示學生特點的可視化模型標簽。
2.精準供給思政內容
實現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精準匹配優質的思政內容。根據學生畫像和模型標簽提煉出學生的需求,進而精準供給優質思政內容到需求側,提供滿足學生個性化要求的教育內容,以促進內容與客體的匹配度,滿足“量身裁衣”的要求。供給原則:一是避免同質。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即便是同樣的高質量思政教育內容,落實在不同的學生身上,也可能出現不同的教育效果。二是分清主次。分析學生畫像模型標簽的輕重緩急程度,重要且急迫的先滿足,次要的后處理。三是提高實效。在匹配思政教育內容時,要及時關注學生畫像標簽的變化情況,不僅要注意主要標簽和次要標簽的位置變化,還要關注畫像標簽的增減情況,以保證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3.精準創新方法載體
實現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是精準使用創新方法載體。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是否得當、教育效果是否精準,需要結合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來具體把握。要把被教育者和教育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使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相統一,以提升教育成效。具體準則:一是避免形式大于內容。要拒絕教育方法的形式主義,讓有意義的內容變得有趣。二是契合學生學習的特點。讓思政內容“入心入腦”,使學生在“入耳入眼”時產生有效認知的意愿。在以“信息繭房”“篩選氣泡”“觀點隔離”等為代表的信息個體化效應的影響下,學生的認知方式愈加個性化,這對教育方法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巧用各類載體。要巧用課程載體、文化載體、實踐載體、管理載體、網絡載體等,實現教育內容的精準投放。精準的教育方法就像被教育者和教育內容之間的一座隱形的“橋梁”,能夠適應學生個體認知的差異性和教育內容的多樣性。
4.精準構建評價體系
檢驗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精準構建教育評價體系。精準評價體系構建是開展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是育人效果評估和育人效果反饋的重要手段,事關精準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長期有效地開展。構建評價體系:一是增加過程化反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難以“立竿見影”。因此,應當加強過程化反饋機制,用學生對事物態度、觀念和看法的轉變情況來替代直接考查學生是否理性、辯證和獨立。二是注重個體的獲得感。在精準供給的模式下,學生個體所接受的知識內容具有高度的適用性、實用性和針對性,能直接或更快地讓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學生的反饋評價將成為教育教學成效好壞最直接的依據。三是建立評價反饋系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通過平時的人機交互、調查問卷、答題考試等數據來反映學生各類行為的數據變化情況,分析學生在接受精準思政教育前后的思想動態變化情況。
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瓶頸
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之路必然會經歷一個復雜而曲折的發展過程,在高校落地、落實也存在很多主觀和客觀的瓶頸,包括觀念困境、技術困境、機制困境、聯動困境等。因此,有必要對存在的現實瓶頸進行梳理,以找到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之路。
1.目標認識不清晰,創新觀念待加強
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方式、結合數理分析的方法,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將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精準地投放給被教育者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推行該理念可能產生一些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精準思政教育的價值不認同,認為其僅僅是一個噱頭,既不適用也不實用,不能主動將精準的理念運用到思政教育過程中。二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雖然認同精準思政教育的價值體系,也主動結合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來開展一些工作,但他們僅僅將精準思政教育視為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的一個新工具和手段,并沒有進一步研究學生之需要、教育之需要和國家之需要,缺失精準育人最核心的理論目標。三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精準教育的核心是“數據化”“自動化”“無感化”,不需要人為干預,大數據會向學生精準地推送內容。這種粗淺的認識會將教育者的“主體性”削弱,使被教育者的“思考性”下降,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
2.數據采集不全面,算力算法待提升
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數據分析的準確性,畫像描摹、內容供給、載體選擇等都要基于精準的數據之上。通過數據清洗、數據轉化、數據除雜、數據挖掘后入庫分析,并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邏輯對數理模型進行修正,是畫像描摹精準性的關鍵因素。但是在高校實施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三個方面的瓶頸。一是數據采集工作存在瓶頸。開展數據分析必須保障數據體量大、來源廣、實效強,還要保證數據穩定性好、關聯性高、準確性強。高校要完全滿足理想型數據分析需要并不簡單,特別是有些關鍵數據的采集本身就存在一些技術或倫理上的局限,導致關鍵的因素缺失引起分析準確性的急劇下降。二是高校數據算力存在瓶頸。大量的采集數據需要二次數據清洗,這對高校數據分析的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無形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三是算法契合程度存在瓶頸。精準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跨學科的,不同區域、不同高校的學生特點是不同的,對某一指標的權重賦值也是不同的,算法是需要不斷調整的。此外,這里的算法也不是一兩個簡單的數理模型就可以一以概之,還是要結合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型來不斷地修正,數理模型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是否能有效匹配決定了精準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方向性。
3.業務壁壘待破解,數據孤島需聯通
開展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是育人工作的一項舉措,需要聚合全校各部門的力量進行整體化布局、系統性協作、聯合攻關,不僅是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門的工作,還應該包括校內各相關部門、任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等。部門之間需要通力合作,讓業務互通、數據互動,但在高校實際工作機制中,存在三方面瓶頸。一是部門各自為政,未形成有效合力。高校各業務部門也都利用大數據優勢來指導各自工作,教務部門建成學生成績分析平臺、學生管理部門建成學生心理健康分析平臺、校共青團建成學生第二課堂分析平臺等,雖然各個業務部門自建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在各自業務工作上發揮了作用,但部門數據不互通形成物理數據孤島。二是數據維護不及時,數據價值下降。各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存在業務的主次性,進而導致業務系統數據在維護時,部分業務數據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業務間沒有形成相對強烈的數據互通與共享,數據“自轉”屬性強于“公轉”屬性,數據流動性差,形成了數據孤島。甚至有的業務系統處于常年“不維護”,年底“大維護”的狀態,導致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大幅下降。三是即便各業務部門的數據已經實現了共建共享,數據可以正常流動,但是各部門在建設業務系統時,并沒有進行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要求,不同業務部門對同一字段基于各部門業務來解讀,數據字段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數據間可能會存在邏輯性障礙,不能直接使用。要使用這些數據就必須經過相對復雜的數據加工和處理,根據業務邏輯重構滿足數據倉庫的數據格式,增加了溝通成本和技術投入成本。
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
高校精準思政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信息技術變革時代的必然產物,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再上新臺階。綜上所述,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過程中有著眾多瓶頸亟須突破,但是其突破的方向明確,改進的道路明晰,若能夠在目標定位、隊伍建設、技術支撐、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優化,經過長時間理論研究和實踐反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逐漸實現經驗到科學、粗放到細致、分力到合力、有用到有效的實質性轉變。
1.明確目標任務,強化隊伍執行力
要讓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盡快落實落地,首先,要讓高校的教育者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增加對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新人”,這必然要求高校要將國家育人方針和社會發展需求精準地傳遞給學生,并讓教育內容“入眼入耳入心入腦”。不斷強化高校開展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從高校思想教育的“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結構性矛盾著手,深化教育者對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其次,要不斷加強教育者的學理研究,深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共識,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邊界,分清楚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和精準學生管理等概念的本質區別。再者,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來支撐運行。各大高校應當主動落實教育主管部門對精準化思政提出的政策要求,制定詳細的工作時間表,明確校內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建立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最后,要加強隊伍素質提升,培養一批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又了解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助力日?;ぷ鞯拈_展。
2.強化技術支撐,提升畫像精準度
新時代的教育,技術支撐尤為重要。數據采集的準不準、模型采用的行不行、算力分配的夠不夠、算法模擬的優不優等都決定了教育對象識別準確度、思政內容選取的準確度、教育方法選擇的準確度、載體選用的準確度、教育過程和考核評價的準確度。首先,加強融會貫通,保證數據。數據是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保障,數據將貫穿大數據分析的全過程。一是要擴大數據采集規模,豐富數據采集類型。通過學校教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課程建設系統、網絡運營系統、一卡通財務系統等平臺,挖掘和采集學生活動數據。二是要聯動校外公開平臺,如微博、貼吧、小紅書等平臺,抓取學生發帖、回帖信息,將這些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有效轉存,豐富學生活動數據來源。建立數據采集標準,避免數據格式不一、口徑不一、定義不一,按統一的方式對數據進行分類和聚合,做到不同數據源的無縫對接,以保證分析的時效性。其次,要加大算力投入,提升數據處理時效。在優化數據獲取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增強算力的投入,從而為高校精準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強大的運算支持。在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展現期間會占用大量的算力資源,這也要求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更多的技術人員、計算機設備、科研費用來夯實基礎保障,提升數據處理能力。最后,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不斷優化算法模型,提高畫像精準度。一是在算法的使用和選擇上要遵從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既能分析出各元素的相關性又要能表征出因果性,要利于分析成因到成果的內在關系。二是算法要按需迭代,實時優化。不同區域、不同高校學生特點和培養方案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各高校結合自身特點,按需開發或迭代算法模型,對各自算法的自變量、權重、比例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最終形成“千校千面,各具特色”的格局。此外,針對同一高校的不同時間節點,算法也需要按情況調整,比如冬夏兩季、學期內和學期外等,以保證算法的高度適用性。
3.深化協同聯動,打破業務壁壘
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順利開展,也是需要學校上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的,該項工作不能僅僅依靠個別部門來實現,而是要在學校集中安排、系統分工下多部門協同聯動、同向同行下共同實現的。首先,要打破思維觀念的壁壘,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科學思維。一是要深化各部門特別是事務管理部門對“三全育人”格局的準確認識,摒棄育人工作和事務工作相分離的觀念。二是要創新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工作要切合當代大學生價值需求,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矛盾。三是要主動尋“變”,工作要樹立信息思維,主動使用新技術、新平臺助力工作改革創新,不斷擴展數據挖掘的廣度,有效沉積價值數據。其次,要打通部門協助壁壘。根據高校實際,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建立領導小組,組建高校精準思想政治具體的推進部門,將具體工作下發到相關部門,將具體環節責任落實到具體人員,部門之間建立例會制度,定期匯報、研討、分析、反饋相關情況,聚集各部門智慧提升工作實效。最后,要打開思政教育人員和大數據技術人員之間的業務壁壘,高校需要搭建兩者溝通、協助的橋梁,各取所長,相互認同,共同進步,將思想共識和技術共識最終凝結成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共識。
結 語
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將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革新呈現出豐富發展的態勢,其不僅能幫助高校精準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關系上進行科學的調整,既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強了教育的科學性。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樹立精準思維,堅持問題導向,找焦距、對穴位,破除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要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在目標任務、隊伍建設、技術支撐、部門協同等方面持續優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注入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劉任佳.基于大學生畫像分析的精準思政探究[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23,40(4):385-391.
[3]閆晨.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23.
[4]張麗.高校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22.
[5]李靜思,阮一帆.大數據賦能高校精準思政實踐理路探析——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4):31-34.
(張誠: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鄧萌:陜西科技大學物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