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 需要怎樣的人才培養
發布時間:2025-03-24 13:40: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當一名中學生對著數學題拍照上傳,AI即刻推送答案,并給出詳細的解題步驟;當大學生輸入關鍵詞,AI自動生成論文框架;當教師用人工智能批改作業,學生的知識薄弱點瞬間被標記……誰也無法否認,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掀起一場教育領域的“智慧風暴”。
與此同時,硬幣的另一面有必要被注意到:學生依賴用AI“秒解”難題,是否會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當教師習慣用智能系統生成教案,教學創新是否會淪為技術附庸?隨著“人機互動”時間的增加,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互動又該如何實現?教育始終是“立人”的事業。在這股新技術浪潮洶涌襲來之際,一個緊迫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AI時代,需要怎樣的人才培養?
答案正在中國教育的廣袤土地上萌發生長。2024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任務和舉措,明確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為AI進入校園勾勒行動框架。在推進優質本科擴容過程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得到諸多高校傾斜。一些中西部地區學校也積極嘗試AI輔助教學,以“云端課堂”跨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鴻溝。
掌握智能時代的主動權,要從理解技術的本質開始。當前,AI通識課成為各大高校的熱門課程。理想的AI通識課,不是簡單地介紹如何使用AI、與AI對話,更要打開學生的視野。例如,有高校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是如何看世界的”“人工智能如何戰勝人類”等討論,引導辨析AI應用的倫理。當教育不僅回答“如何用AI”,更回答“為何用AI”時,就在技術思辨中構建了新的價值坐標。
AI課程也要充分結合實際需求,追求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比如,有教師給機械專業的學生上AI通識課,會更注重優化算法;給化學專業的學生授課,更多地講到分子結構推導;給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講課,則會運用到調度管理等知識。通過在跨學科的教學實踐中融入AI,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拓展了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人機協同時代,最稀缺的人才是那些敢于挑戰“標準答案”的人。當獲取知識變得輕而易舉,教育要盡快從“分數導向”轉向“能力導向”,從搬運答案轉向鍛造思維。比如,有教師鼓勵學生比較和驗證不同解題思路,選擇最有創意或最有效率的方法;有教師允許學生使用AI生成文章,但要求找出其中的邏輯漏洞;還有學校組織“人機對抗賽”,既幫助學生發現AI的長處與不足,也提升學生在人機協同環境下的決策能力。
這些實踐印證了一個常識:在人機協同的背景下,教育更應當強調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在已知中尋找未知,在“不可能”中探尋“可能”,用智能的鑰匙解鎖更廣闊的星空。正如《教育新語:人工智能時代教什么,怎么學》一書所闡述的,教育的使命不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具備創造力和人性化特質的個體,使他們在快速變化的未來中持續適應和成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AI與教育的融合,本質上是以技術為杠桿,撬動“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標。未來,“AI人才”的范疇不僅涵蓋直接參與AI開發的算法工程師,更囊括善于激發AI潛力、充分挖掘AI工具潛能的應用復合型人才。無論是用AI修復古老壁畫,還是借助AI揭秘遺傳密碼,都體現了消弭學科壁壘、促進全面發展的理念。
教育的本質始終關乎人的成長。面對AI浪潮,我們亟待構建這樣的教育生態:它既能擁抱技術的高效,又堅守育人的初心;既培養與機器對話的能力,更滋養對人文價值的信仰。當計算能力與審美意識交融,教育才能成為激發思辨的催化劑。當技術應用與人文關懷共振,教育才能堅守“向善而行”,在數字洪流中傳承文明的火種,托舉下一代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