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讓人工智能熱度再創新高。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開發AI“數智員工”,應用于政務服務領域;西安交通大學接入DeepSeek,為師生提供智能化服務……如今,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各個領域的趨勢愈加明顯。

在新聞行業,AI技術正在重塑新聞生產格局。以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為例,運用“現場云”系統,記者只需一部手機就可同步采集文、圖、視頻等素材,發布“現場新聞”。利用“媒體大腦”,可完成新聞素材分類,文字生產、短視頻制作等。目前,AI覆蓋了新聞生產各個環節:選題階段,可追蹤社會熱點、策劃報道方案等;采訪階段,可將語音、視頻等轉錄成文字,翻譯外文素材;創作階段,可創建提綱,生成文字、多語種視頻等。

要在新聞生產中用好AI,我們需要理解AI運行的原理。通過AI訓練從大量文本、書籍等資源中摘取段落,構建涵蓋詞匯、語法、邏輯關系的智能模型。在處理用戶指令時,通過分析詞元間的關聯性,基于觀察到的語言模式和統計規律,生成符合需求的文本。

如此高效的工具,是否能代替新聞從業人員呢?細數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每件佳作都凝結著記者扎根現場的泥土氣息,浸潤著作者對群眾的深厚情感。AI雖能模仿文字生成,但冰冷的代碼無法抵達新聞一線采訪、無法復制新聞人特有的社會洞察力和人文關懷。此外,AI雖可整合海量數據,但缺乏對復雜社會現實的辯證思考、缺乏道德判斷能力。需警惕的是,AI基于概率模型生成的“最可能答案”,可能存在事實偏差或價值誤導,這要求新聞人必須堅守“把關人”職責。

面對技術浪潮,新聞人應當守正創新。首先要建立“技術思維”,掌握AI基本原理,善用AI處理基礎性、重復性工作;其次要強化“人本意識”,將更多精力投向深度調查、深度報道等體現職業價值的關鍵領域;最后要培育“創新基因”,探索AI與業務有機融合,在媒體融合發展中開辟新賽道。

AI無論進化到何種程度,它始終是人類智慧的外延,而非替代思考的思想者。新聞人要積極擁抱AI,以“人機協同”的思維生產新聞,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用AI賦能行業發展。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