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賦能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
發布時間:2025-03-24 13:00:55 來源:陜西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2025年1月9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持續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正確把握思政課和數字化之間主體與載體的關系,緊抓數字化發展機遇,善用數字化共享精準的優勢,用好數字化實時高效的優勢,以數字化賦能,不斷拓寬強師強教新思路、構建協同育人新生態、打造資源整合新模式、完善考核評價新機制,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客觀需要,更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之舉。
以數字化賦能拓寬強師強教新思路。堅定數字化發展理念,持續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教育部發布實施的教師數字素養標準,從數字化意識維度、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維度、數字化應用維度、數字社會責任維度、專業發展維度,為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如何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強化教師的數字意識和責任意識。教師要深刻認識數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發展大勢和發展前沿,強化數字化思維,緊跟數字化轉型步伐。同時,要強化法律道德規范和安全保護職責,嚴格遵守數字社會中的法律要求與道德規范,時刻警惕網絡傳播中的風險行為,筑牢數字思政的安全防線。二是提高教師的知識技能和實踐應用。教師要深入了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常用技術的基本概念、內涵特點及其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系統掌握在教育教學中選擇和操作設備、軟件、平臺等教學資源的技能,熟練運用教學資源開展學習情況分析與研判、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等,進而可視化地呈現思政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地調控思政教育舉措。三是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教師要根據個人發展需求主動開展數字化研究。如通過積極參與各學段網絡思政課、指尖思政課等線上線下研修活動的學習、交流、分享,不斷轉變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教師也要結合個人發展實際主動進行數字化教育教學創新。如積極開展點對點的教育引導,在思政課教學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補充、支撐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難點重點等。
以數字化賦能構建協同育人新生態。緊抓數字化發展機遇,構建“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新生態。“三位”指的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協同一體,融合助力教育生態。一是明確協同三方的職責分工。學校要充分發揮育人主陣地的作用,開發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整合多樣化的在線課程資源、學習資源等,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進度學生的生活、學習需求。家長要切實履行家庭作為第一課堂的主體責任,通過數字化平臺關注孩子在校期間的綜合表現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教育中來。社會要有效發揮支持服務體系的育人作用,將各類資源進行跨區域有效鏈接,利用大數據對各地的教育情況等進行調查、比對、研究,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二是形成協同三方的育人合力。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堅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一理念,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強化頂層設計,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成立數字化專職管理部門和技術實施部門,創設縱向貫通、橫向聯通的線上攜手育人平臺,打破學校、家庭、社會三個育人空間的壁壘,實現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經驗、教育手段等的無縫連接。學校可以運用牽引的優勢精準發力,通過創設虛擬場景等深入推進校園—家庭、校園—社會的育人聯動,在持續優化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同伴關系的同時將思政課堂搬入家庭、搬到社會等。
以數字化賦能打造資源整合新模式。善用數字化共享精準的優勢,打造“人人皆可學、人人皆能學”的資源整合新模式。這種新模式可以打破空間的限制、更加注重個體的發展,包含著教育公平、適合人人的價值內涵。一是人人皆可學。數字化具有跨時空特質,在優質教育服務供給方面具有強大的動能。可通過整體規劃、統籌安排,不斷完善資源的分配機制和應用機制,采用一地一策、一校一策等辦法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源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異,讓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上一堂課。二是人人皆能學。數字化為實施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方面,數字教育平臺具有自選功能,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領取相關課程資源進行學習。同時,沉浸式、交互式的課程資源又可以反向激發學生產生新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數字教育平臺可以根據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精準定制全要素化、全過程化的學習方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更加有效地激活自己的天賦和潛質,讓美好未來更有規劃性。
以數字化賦能完善考核評價新機制。用好數字化實時高效的優勢,建立學生思政成長檔案云空間考核評價新機制。學生思政成長檔案云空間由學校負責思政教育的教師統一管理,不斷更新,直至學生完成學業。云檔案兼具系統化、信息化、智能化、可量化等優勢,能夠更直觀地觀測學生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更周詳地把握學生思政教育的各類問題,更科學地聚焦學生思政教育的改進方向。一是注重過程性考核評價。根據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即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差異性設置思政教育考核標準。如小學階段的考核評價以基礎認知了解、家國情感認知、行為規范養成等為主,中學階段的考核評價以國情國策理解、心理品質塑造、道德品格實踐等為主,大學階段則是側重形勢政策的把握、高尚情操的鑄就、使命擔當的踐行等。二是注重發展性考核評價。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持續性地記錄每個學生在各學段的成長軌跡,歸納每個學生在各學段的成長成效,從而及時更新云檔案內的各類考核評價指標點。拓展考核評價的主體,讓老師、家長、同學、校外實習地管理人員等群體共同參與考核評價過程,包括老師反饋學生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等,家長反饋學生的思想動態、生活技能等,同學反饋學生的交流溝通、團隊合作等,校外實習地管理人員反饋學生的公共道德、實踐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