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父母學院”小組:當父母老去,我們如何表達愛
作者:余冰玥
發布時間:2025-03-22 22:00: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建立一種有助于良性循環的新型家庭關系。
00后女生劉晨欣寒假回家時,突然意識到爸媽在變老。原本連感冒都很少的媽媽,需要每晚睡前吞下一片降壓藥。媽媽患了高血壓,劉晨欣才得知。她愧疚地想,是不是平時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劉晨欣想讓媽媽去做個全身體檢,但媽媽總拒絕:“我的身體自己有數,用不著再花錢去檢查”,為此兩人鬧得不愉快。劉晨欣在網上搜索“如何帶父母體檢”,意外發現一個豆瓣小組,很多年輕人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在這個名為“關愛父母學院”的小組里,有人分享帶父母體檢的詳細項目清單,有人傳授說服固執父母的“小妙招”。除了體檢話題,還有“什么禮物適合父母”“學生黨關愛祖輩的108種方式”“老人居家急救小知識”“媽媽退休在家很無聊,我可以給她推薦哪些興趣愛好”……
當父母逐漸老去,這屆年輕人開始學習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關心父母、表達愛意,從物質和心理上幫助父母生活得更健康快樂。
物質和心理關愛都重要
“如同他們養育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一樣,我們怎么去理解、關愛父母也需要學習。”
在“關愛父母學院”的簡介里,河南女孩李約寫下了設立這個小組的初衷:“父母并不完美,可能做過一些讓我們傷心的事情,但這并不能否定他們對我們的愛。我們不斷長大,他們不斷老去,我們也許可以做些小事來幫助他們生活得更健康、快樂一些。”
李約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十余年,父母住在河南老家。2021年春節回家前,她突然發現不知道能給父母買什么禮物,也不了解應幫他們做點什么。
“過去給他們買的東西都被放在角落吃灰,他們真正需要什么,作為子女能提供什么,我好像一直不知道,也搜不到有用的信息。”李約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那一刻起,她想開辟一個角落和更多人聊聊如何與父母相處,“集思廣益,讓我們的心意以一種能看得見的方式表達出來”。
小組很快聚集了1.8萬多名網友,大家提出困擾許久的問題和疑慮,分享行之有效的與父母相處小經驗。
“成長的速度好像沒有趕上父母變老的速度,該怎么辦?”王依去年大學畢業在家脫產考研,發現父母的健康都出了問題。“每次面對父母的健康問題,我都很愧疚,自己無能為力。”王依說,“我還沒有獨立,父母已經變老。現階段我能做些什么呢?”
她把這個問題發到了小組,很多網友給出了不同層面的建議,比如學習膳食指南,告訴父母如何吃得健康,還可以購買醫療保險減輕家庭負擔。
除了物質上的保障,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在意父母的情緒和心理健康。95后陳夢發現,母親在因身體原因提前退休后“變懶了”:對周圍事物興致寥寥,膝蓋不好不樂意出門,甚至沉迷短視頻短劇——每日手機使用時長超過12個小時。
陳夢有些憂心:“退休后,媽媽的心理落差有點大,過去有同事陪伴,現在白天悶在家里,晚上和我爸大眼瞪小眼。”
陳夢在“關愛父母學院”里發現了類似的帖子,也獲得了“解決靈感”。跳廣場舞動作稍一不對,容易傷膝蓋,她就鼓勵一直喜歡音樂的媽媽報零基礎鋼琴班,還拉上了小姨助陣。
“最開始我媽不愿意,我就拜托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小姨和她一起,兩個人不帶目的學著玩,明顯感覺她的心情好多了。”陳夢說,她也在學著多和媽媽聊天,聽她分享“學習近況”。
在李約看來,對于父母的關愛,物質和精神層面都重要。逢年過節送生活必備的禮物,多打電話、多關心,聽他們說說話。“其實不需要說太多,就問問今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跟誰一起聊天,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被冷落,你時刻在意著他們。”李約覺得,老年人更擔心自己被拋棄的孤獨感,隨著年齡的增大,周圍人的生病去世也會對他們造成一定影響,“要時刻讓他們覺得,我們還在他們身邊”。
關愛父母卻被“掃興”?縮小“信息差”很關鍵
關愛父母也會遇到“挫折”,比如爸媽常常不領情甚至掃興。
李約經常翻看組內的帖子,回答大家的疑惑,她發現,有四類問題很常見:如何化解和父母的溝通矛盾、如何給父母送禮物能“不吃灰”、父母退休后如何讓他們不無聊、如何勸父母去做體檢或旅行等有益但需要花錢的事情。
95后男青年林澤君一度為“爸媽不領情”苦惱。辛苦攢年假想帶父母去云南度假,勸說了一個月,媽媽還是反復念叨“有什么好玩的”。好不容易答應出游,“這個菜沒家里好吃”“風景不好看”貫穿全程。林澤君被潑了一盆冷水,出游興致也消失殆盡。
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為家里購置物件上。冰箱老舊,林澤君計劃給爸媽買質量更好的,媽媽堅持不要:“不用亂花錢。”林澤君堅持買下,父母用了一段時間,別扭地承認:新的更好用。
林澤君很心累,忍不住與父母爭吵。和父母的溝通就像是一根刺,讓自己“很受傷”,但他也沒有想到讓爸媽坦然接受自己關心的更好方式。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心理學教授楊眉看來,年輕人想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一向節約慣了的父母卻不領情,非要“沒苦硬吃”,這看起來的確很傷孩子的心。“但反過來想,父母是不是在為孩子成家立業留后手?”楊眉說。
“父母過去是孩子堅實的后盾,他們現在仍然希望自己是成年孩子的后盾。他們所節約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累積成有可能幫孩子抵御不測的資源。”楊眉表示,或許,父母的節約習慣中還包含著“想要努力存出自己的養老金、將來不給孩子添麻煩”的想法。
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愛的表達有不同的認知。有時候,年輕人覺得自己是在表達愛,而父母認為不是,就如同“有一種冷是媽媽認為你冷”的“孩子版”表達。
楊眉建議,如果年輕人想表達關愛,可以先自我詢問:我真的是想向父母表達愛,還是覺得需要用表達愛來讓自己感覺更好?或是用向父母表達愛的方式讓自己看起來更孝順?
“如果真的想讓父母高興,我們要站在父母的角度詢問,列出他們的愿望清單,幫他們一個個實現。而不是自己先拍腦袋,覺得什么好,就一定要拉著父母分享。”楊眉認為,年輕人可以在幫助父母實現愿望清單的過程中,讓父母一點點地信賴和信服自己,再去和父母分享自己認為好的美食、美景。
“有時候,我們和父母仿佛在一條河的兩岸,中間間隔了10多米。如果不溝通,就永遠無法理解彼此的想法。”在李約看來,有些父母作為孩子時也沒有被理解和尊重,所以做得不夠好,加上年齡大了,思維模式不會輕易改變。這時,年輕人不要關閉跟父母溝通的窗口,試著主動向前走一步。
李約舉例,小組里很多人提到父母不愿意花錢體檢。“你可以不斷給他強化體檢的價值,例如對于預防疾病的好處、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講一兩次不夠,要多講幾次。聽得多了,他們慢慢就會接受。最初是最便宜的套餐,父母嘗試后發現:哦,原來沒有那么麻煩,也沒花那么多錢,就會慢慢嘗試更多新事物。”李約說,“聽見彼此的心聲后,父母也會學習和改變。”
楊眉建議,想讓父母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那就先努力去改變父母的認知,積極溝通,去向父母普及各種知識,讓父母對你描述的生活有向往,縮小彼此的信息差。“父母認同你的時候,你再給他們買,就皆大歡喜。”
關愛父母,從重新建立建設性聯結開始
李約在看網友們的帖子和留言時,常常被一種力量觸動。她發現,很多組員在發帖時,會盡量克制情緒,努力客觀地敘述與父母相處的問題,而不是粗暴地發泄負面情緒。
“他們會積極地想辦法,關注父母的心理和情緒,既溫柔又有力量。”李約感慨,“這些建議也在不斷更新我的認知。”
“父母也是普通人,不是完美的,會有很多缺點。”在李約看來,人與人之間最難的就是理解,在家庭里,愛和傷害的界限容易因為血緣關系模糊不清,甚至會有一些“以愛之名”的“綁架”。“站在兩岸,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到達彼此身邊,但可以架一座橋縮減距離”。
楊眉建議,年輕人如果想更好地關愛父母,可以先從與父母重新建立建設性聯結入手。
“成年人的親子關系和其他人際關系一樣,要先有真正的關系,也就是信賴、認同,才會有信服與合作。”楊眉說。
如何與父母重新建立聯結?楊眉提供了一個操作性強的小方法——共同制作一部“家庭史”。
年輕人可以采訪父母,了解他們的生活故事,父母講一段,年輕人記一段,配上相應的家庭照片,或是符合相應歷史的網絡圖片,打印出來,最終完成一部手作的家庭史。
“這個過程,不僅可以增加對父母的了解,還會有很多有意義的發現。”楊眉表示,這種幫助父母留下生命痕跡的過程,很容易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聯結,并給雙方提供很高的情緒價值。在這之后,想要幫助父母實現尊嚴老齡化(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財務健康+關系健康),如提高家庭物質生活質量,帶父母旅游開闊視野,向父母科普健康生活方式與養老之間的關系等,就會容易多了。
“也許我們經過很多努力,父母在有些問題上仍然有不可動搖的立場。”楊眉提醒年輕人,任何關系都不可能是百分百契合的,與父母也一樣。這時,成熟的人就知道該“求同存異”,“把父母還給父母,把自己還給自己。如此,兩代人之間才能夠實現合作雙贏”。
在楊眉看來,“關愛父母學院”小組展現出積極健康的行動力,它有助于減少家庭問題的代際遺傳,建立一種有助于良性循環的新型家庭關系。換言之,年輕人可以通過關愛父母的行動,在幫助父母實現尊嚴老齡化的同時,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敬老愛老的榜樣,讓愛代代相傳。
(應受訪者要求,李約、王依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