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石板會唱漢調二黃!”紫陽小學板石藝術館內,男孩小川舉著刻有戲曲臉譜的青石板,石紋間流淌著古老唱腔的韻律。當沉寂千萬年的板石遇上孩童的奇思妙想,紫陽縣紫陽小學教共體用“四重魔法”激活了美育課堂,讓秦巴山間的石頭開出了藝術之花。

魔法一:石頭變身記

“叮叮當當”的美術課上,刻刀與石板合奏出清越的樂章。低年級孩子把漢江浪花凝成石上波紋,中年級學生將蒸盆子的騰騰熱氣刻作云霧紋樣,高年級的“小匠人”正復刻青銅器上的神秘圖騰。  

“以前石板用來蓋房鋪路,現在成了我們的‘活教材’。”美術教師彭云轉動著手里的刻刀。她領銜的“石板畫魔法學院”里,非遺傳承人演示傳統刀法,青年教師同步用AR技術將紋樣投影到空中。孩子們笑稱這是“穿越時空的雙師課”—左手接住老藝人的雕工秘訣,右手畫出賽博朋克風的石版動畫。

魔法二:云端藝術館

春日午后,三所學校的孩子屏息盯著電子屏。“云畫廊”正在直播跨校創作:縣城學生展示精雕細琢的《茶山晨霧》,山村娃捧出粗獷質樸的《山居石韻》,江畔小學的《漢江魚影》里,游魚在石板光影間靈動擺尾。  

為解決“山區畫具荒”,紫陽小學教共體開出“美育快遞車”。當水拓畫材料首次送進村小,孩子們把野花、溪水甚至螢火蟲都變成了顏料。校長笑道:“現在最搶手的不是辣條,是各校漂流的藝術護照!”翻開這些創意存折,既有用青銅紋樣換的“美育幣”,也有聯展獲獎蓋的“星空勛章”。

魔法三:非遺創造營

在“石頭創客空間”,美育正玩出跨界新花樣。復刻敦煌壁畫時,有孩子給飛天換上采茶竹簍;設計文創夜燈,小組把板石畫變成會旋轉的光影裝置。最驚艷的是《會說話的石板》—掃碼即刻聽見童聲講述紫陽傳說。  

這股創意旋風刮到了山外。當《石板十二時辰》動畫在短視頻平臺收獲百萬點贊,網友直呼:“少兒非遺天團出道吧!”趕集老鄉在流動展車前駐足:“刻的是我家后山的板栗樹!”賣菜大媽對著《石板蒸盆子》咽口水:“香得我豆子都炒糊咯!”

魔法終章:石中生長

如今走進紫陽任意校園,都能在石板叮咚聲中聽見成長的回響。那個曾沉默的留守女孩,如今在展廳從容解說作品;總逃課的“皮猴子”,為雕刻《星空下的家》追著老師加練。98.7%的藝術合格率背后,是山鄉兒童眼里的光越來越亮。  

“美育該是石縫里長出的映山紅,而非溫室中的盆景。”紫陽小學教共體負責人輕撫著展館石墻。當古老技藝注入童真,當鄉土情懷遇見未來,這場魔法仍在延續—或許明天,你會在漢江畔遇見舉著石板的少年,他們的刻刀下,正誕生著紫陽的全新傳說。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