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赴鄉(xiāng)約 實踐繪藍圖
——長安大學學子扎根基層書寫青春報國新篇章
作者:張鈺茗 閔海燕 霍佳怡
發(fā)布時間:2025-03-20 14:54:4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近日,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下發(fā)了《關于對“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高校項目進行通報表揚的通知》,由長安大學策劃組織的“有田生活普惠路,添智賦能促振興”“‘民族團結我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用活‘三色’資源,講好思政大課”3項活動入選。實踐中,長大學子扎根基層,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心傾聽人民呼聲、感受時代脈搏,在社會實踐中書寫青春價值。
深入基層 在實踐調研中增長見識
實踐的第一步是扎根基層、深入群眾,學生們走上鄉(xiāng)間小路,見證變化發(fā)展,體驗農業(yè)生產,在實踐中認識青年使命,強化責任擔當。
2024年是“有田生活”科技助農團隊下鄉(xiāng)助農的第五年,自2019年長安大學“有田生活”科技助農團隊創(chuàng)立微信小程序“有田生活”以來,每一年都有長安大學的實踐隊伍深入農村,利用所學知識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現(xiàn)在,這一棒傳到了2023級的閆賽浩和他的隊友們手中。7月22日,閆賽浩和隊友們來到了湖北省利川市的一個村莊,村莊被嵌在一塊塊的茶田之間,他們在這里開啟了為期七天的助農之旅。“茶田里的茶葉很嫩,很容易就會被破壞,所以在采摘的時候不能用手掐,只能輕輕地用手指把它提起來。”此前閆賽浩從未見過茶樹,采茶的經歷不僅滿足了他的好奇心,還讓他在數(shù)次彎腰起身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采茶人的艱辛。村民們對大學生的到來感到十分高興,無論是村子的發(fā)展規(guī)劃,還是種茶制茶的過程,他們都知無不言。最令閆賽浩印象深刻的是家里開著茶坊的楊師傅,他對制茶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他的智慧與熱情深深觸動著閆賽浩和隊友們。
“民族團結我踐行”實踐團隊的成員們在寧夏有另一番認識和體會。“我們在寧夏靈武市棗樹博覽園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08年親手種下的棗樹。”隊員熊梳宇說。如今,這棵棗樹早已被成千上萬的沙棗樹包圍著,成為萬畝棗樹博覽園的一部分。在靈武市調研學習的過程中,她和實踐隊員深深體會到了當?shù)厝嗣駥@片土地的熱愛:寧夏自然環(huán)境惡劣,荒漠化程度嚴重,當?shù)攸h員干部和各民族群眾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開拓土地,種植沙棗樹,把荒漠變成綠洲,共同創(chuàng)造了靈武市世界棗樹博覽園,并使其成為中國的一張世界名片。
“用活‘三色’資源,講好思政大課”實踐項目依托學校“紅色+藍色+綠色”三色大思政課品牌,帶領青年大學生解鎖沉浸式、體驗式、參與式的“三色”思政課堂新模式。實踐隊伍的成員們以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舊址為出發(fā)點,走訪調研了咸陽、富平、銅川、延安等地的17處革命舊址,深入場館、田間、舊址開展主題思政課現(xiàn)場教學;走進宜君梯田、甘泉豆腐干廠一線調研,撰寫兼具理論和實踐價值的調研報告。實踐團隊隊長陳玙婕表示,走訪過程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地點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在紀念館內,團隊成員觀看了陳列的珍貴文物、歷史照片和復原場景,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日軍政大學的歷史背景和革命精神,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和使命。
學有所用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是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是“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生動實踐。團隊成員們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結合專業(yè)知識,廣泛開展科技支農、基層治理、教育幫扶等實踐服務。
“有田生活”的隊員們依據(jù)村民所需和當?shù)刈匀粭l件制作了許多設備。如王昕和隊友們制作了溫度傳感器用以檢測炒茶機中茶葉的溫度,他們巧妙地將溫度傳感器放在了炒茶機的多個旋轉攪拌葉上,從而能夠更加精準地測量茶葉的翻炒溫度。他們還結合當?shù)夭杼锴闆r,制作了“七合一”氣象站,能夠監(jiān)測土壤中的濕度,溫度,氮、磷、鉀的含量以及風速和風向,讓農民能夠及時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應對各種突發(fā)情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產量。
“民族團結我踐行”團隊在深入調研后發(fā)現(xiàn),寧夏老齡化問題、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問題較為嚴重,社區(qū)對于居民的信息集中管理較為困難,人力運行成本較高。針對此問題,王云龍組織團隊成員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為社區(qū)設計了一款老年人也能快速上手的線上小程序。通過小程序,老年人可以將自己的需求第一時間告知社區(qū)管理人員,社區(qū)管理人員也能隨時掌握空巢老人的消息,大幅提升了社區(qū)管理效力,同時提高當?shù)乩夏耆霜氉陨畹谋U纤健?/p>
“三色資源”團隊則在調研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從“我來聽”到“我來講”的轉變。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聽思政課對陳玙婕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是在這次實踐中,她變成了講課的主體。“最開始,我們缺少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方面的知識儲備,演講經歷也比較少,這也導致我們在宣講時缺乏自信。”對此,他們利用晚上的時間翻閱資料,增加對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的知識儲備;向帶隊的思政課教師請教宣講技巧,學習如何更好地提煉和講述革命故事;團隊成員共同策劃宣講內容,互相試講演練。最終,他們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中,也將思政課搬到了田間地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重新認識“大思政課”。
踐而知真 在社會課堂中學思踐悟
長大學子們躬身基層,觀察中國發(fā)展、感悟中國精神,在新時代社會大課堂中厚植家國情懷,擔當時代使命。
回顧整個實踐過程,“有田生活”團隊每一位成員都感到收獲頗豐。在利川實踐的七天里,農民的艱辛與偉大在他們眼中有了更深刻的詮釋,團隊通過考察,制作了有利于茶樹種植與炒制的物聯(lián)網設備,向農民推介了“有田生活”微信小程序,當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幫助農民改善生活時,隊員們都感到十分充實和欣喜。在深入基層前,這支隊伍對“鄉(xiāng)村振興”的認知還停留在政策的層面上,而當他們的雙腳真正踏上這片無數(shù)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時,鄉(xiāng)村振興具象化為新興的農業(yè)設備、新型數(shù)字化農業(yè)和農民日漸提高的生活質量。“作為學生,我們仍處在一個積蓄力量的階段,在鄉(xiāng)村振興中是后備力量。為此,我們將努力提升自己,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閆賽浩說道。
“民族團結我踐行”的團隊成員們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有了新的認識。“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設立了許多博物館,各民族模范人物的故事深深激勵著我們,不論是各民族群眾同風沙做斗爭的頑強精神,還是日常生活中互幫互助、團結友愛,我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牢刻入了當?shù)厝罕娦睦铩!标犻L王云龍回憶道。這次實踐經歷讓隊員們收獲頗豐,他們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幫助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也踐行了身為青年對民族團結的責任和使命。“民族團結在我心中變得更清晰,我會在今后的生活中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民族文化活動,也會在生活、學習中力所能及地幫助身邊的少數(shù)民族同學,讓他們更有歸屬感,為促進民族團結貢獻自己的力量。”實踐隊隊員吳楊子駿說道。
從紅色旅游的蓬勃興起,到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顯著改善,到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三色資源”實踐團隊深刻感受到了延安在新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除此之外,在將“三色資源”內化并向外傳播的過程中,他們又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們?yōu)榱嗣褡褰夥藕腿嗣裥腋K冻龅木薮鬆奚筒恍概Γ策M一步認識到了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和價值。“課堂教學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實踐能力則需要通過實踐來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實踐讓我們走出校園,深入基層,提高了思想認識,積累了社會經驗。”隊長陳玙婕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yè)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回信中表達了對青年學子們的殷切期望,他強調,黨的二十大對建設農業(yè)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xiāng)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yè),為加快推進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在社會實踐中,長大學子深入到科技創(chuàng)新的浪潮中、鄉(xiāng)村振興的熱土上、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里、社會服務的崗位上,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忠實實踐者。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繼續(xù)探索未知、錘煉自我,書寫青春報國新篇章。
(張鈺茗、閔海燕、霍佳怡:長安大學黨委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