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發火”,作用幾何?
作者:吳維煊 吳維煥
發布時間:2025-03-20 09:17:49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從未對學生發過火的老師并不多,并不是老師想發火,而是有些時候由于學生不聽話、由于恨鐵不成鋼,或者出于其他原因,教師們控制不住就發火了。教師對學生發火后,有些時候能夠解決問題,有些時候問題卻會向著更糟糕的方向發展。教師發火,小學生大多會產生恐懼心理,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對老師發火持不在乎態度的學生會增多。因為老師發火,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的情況并不少見。
1.老師為什么要“發火”?
誰都知道老師發火對自己及學生都不好,但老師為什么還要對學生發火呢?老師跟學生發火,并不一定是因為老師的火氣大,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有些學生總是管不住自己。以維護課堂秩序為例,學生年齡越小,老師在課堂秩序上投入的精力越多,老師再三強調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搞小動作,可個別學生就是聽不進去、管不住自己。當個別學生總是因為管不住自己而影響到課堂教學秩序時,性格再溫和的老師也會在某一時間突然發火。
二是學生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例如:班級突發欺凌事件,當事件影響面被擴大后,對欺凌與被欺凌的學生、對班集體、對班主任個人等,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此時,班主任既要向學校匯報,又要聯系當事雙方的家長,心里會非常煩躁,難免會控制不住,把火發在學生身上。
三是老師壓力大、心情低落時。絕大多數教師都需要承受來自學生、學校、家長、自身專業發展及自己的家庭等多重壓力,當壓力太大且壓力得不到釋放時,就會造成自身情緒的低落。當教師情緒低落時,很容易在不該發火的小事上突然發火,即人們常說的“無名火”。
2.老師是如何“發火”的?
很多老師都跟學生發過火,區別在于“發火”的程度不同。有的老師是偶爾發一次火,有的老師經常發火;有的老師發火時橫眉冷對,雖然火發完了但是氣還沒消,不僅讓學生感到害怕,也把自己氣得要命;有的老師發火時的樣子很兇,發完火后卻跟什么事都沒發生一樣,不對自己的情緒產生任何影響,學生也不怎么害怕。
老師跟學生發火,行為表現也有很多種,例如:有的老師在發火時如同火山爆發,不僅嗓門很大,還帶有憤怒的面部表情及很夸張的肢體動作,部分老師還有一發火就摔東西的習慣,例如拿起黑板擦然后狠狠地摔在講臺上。如果是因為學生的作業沒做好引起的發火,部分老師還會在大聲訓斥學生的同時撕壞學生的作業本。有的老師由于火發得太大、太猛,最后沒法收場,需校領導或家長出面圓場。
很多人認為,發火就是暴跳如雷地大吼大叫,即發火是通過語言及面部表情表現出來的,這種認識有一定的片面性。還有另外兩種情況也是發火的表現形式,一是體罰行為,個別老師在處理違紀學生時出現的體罰行為,其實質是通過推搡、踢踹或其他有體罰傾向的行為在向學生發火,這也是最容易引發師生矛盾及家校糾紛的發火方式。二是用文字在微信群里發表過激言論,如前不久網上流傳的西南大學附屬中學一個初一班級群內,班主任徐某情緒崩潰,在群內多次發布“莫挨老子”“都給老子滾”等過激言論,這種行為是通過文字發火。
3.老師發火時學生的注意力在哪里?
學生在老師面前和在家長面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部分學生認為老師跟爸媽一樣,是呵護自己、能原諒自己錯誤的人。老師作為一個情感健全的人,在面對某些事情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也不足為怪。有火就發出來,有助于教師的身心健康。老師怎么說都沒有用,發一次火震懾一下學生,似乎也很有必要,但問題在于老師跟學生發火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一般而言,老師在發火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氣憤的情緒上,而不是老師說了些什么。此時,學生幾乎沒留意老師說了什么,他們都在專注地觀察老師的眼睛瞪得有多大、摔黑板擦時有沒有將黑板擦摔壞、把某同學的作業本撕壞到什么程度、老師哭得厲不厲害等。老師發火過后,學生們都會有些議論,但議論的話題也基本聚焦在這幾個方面,至于老師為何發火、發火時說了什么、以后如何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等本源性問題,學生卻不太關注,也不怎么議論。
由此可見,老師發火,對犯錯誤的學生本身而言,能起到震懾的作用,但震懾不等于教育,犯錯誤的學生能否通過這次錯誤受到教育及成長,還是一個未知數。如果老師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發火,犯錯誤的學生會感到恐懼及羞愧難當,不一定能在老師的言語中捕捉到教育要素,其他同學也會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觀察老師的憤怒情緒上,不一定聽得進老師具體講了什么。
4.教師如何少發火或不發火?
老師跟學生發火,對解決問題及教育學生而言,作用真的不是很大。這個道理很多老師都明白,但為什么還有部分老師要跟學生發火呢?其實,沒有哪個老師愿意跟學生發火,問題在于有的老師火氣大,遇事時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要想少發火或不發火,教師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要想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還要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首先,教師要明白犯錯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歷練,容不得學生犯錯,學生一有錯誤就發火,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判斷出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當學生知道對錯時,犯錯的概率會減少很多。學生一旦犯了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錯誤,并學會在錯誤中反思。其次,教師應該清楚,跟學生發火時,學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老師的情緒表現上,發火所起的教育作用并不大,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就能少發很多火。再次,教師在遇到容易引發自己情緒波動的問題時,要學會轉換問題,如可以讓班長把犯錯的學生帶出教室,讓同學之間先聊一聊,過一會兒教師再介入解決,火氣自然會消減很多。
成長中的學生,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得讓老師滿意,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給學生反思的空間,當學生想不明白時,教師再介入處理,這樣的話,發火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省沭陽縣正德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