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做跨學科教學。如何理解跨學科教學?應該是學科素養目標的一致性、學科教學內容的相似度、學科教學方式的相互啟發。音樂與語文都有審美能力培養的目標,語文和數學都有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從學科特點來看,心理學和語文學科的結合是最緊密的,跨學科教學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很多學校開設了心理課,個別地區還有心理教師參加賽教,這就為心理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跨學科教學提供了范本。

首先,文學作品需要研究人物心理。小說需要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詩歌需要解讀作者的創作心理。一篇好的小說,描寫了人類普遍的心理活動,反映了人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欲望,但心理活動的表現方式不一定都是顯性的,作品中不一定有內心獨白,作家往往會通過人物的行為、語言、神態來反映其內心活動。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往往難以體會到隱性的心理活動。要讓學生根據神態動作和語言描述了解人物的心理狀況是比較難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師沒有教給學生心理分析的技巧。但對于心理教師來說,分析人物心理特征是首要的教學技能,心理課堂上,教師經常要帶領學生進行揣摩心理活動的游戲。以心理課“情緒管理”為例,教師通過下雨的游戲,讓學生體會人在不同境遇時的心理狀態。遷移到語文學科,《孤獨之旅》一文也有很多外界環境帶來的心理體驗。再以心理課“命運之牌”為例,教師選擇不同時期的命運之牌,看自己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把這種方法運用到語文課堂,就可以分析《一棵小桃樹》一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

語文教師會提出揣摩人物心理的問題,但缺少對學生共情能力、心理分析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教師不同的是,心理教師會著重分析情感、情緒、心理感受,讓學生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這種分析訓練對于語文學科是有必要的。一名心理咨詢師必須接受心理分析的訓練,才能夠依據言談舉止的細小變化看出對方的心理活動。語文教師也需要具備從細微之處感受人物內心的能力,從而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隱性信息。

其次,語文課的活動與心理課的活動緊密相聯。語文學習往往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有審美經驗、有情感表達能力。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建立在學生心理和教師心理高度契合的基礎上;一節失敗的語文課,往往是教師缺少課堂組織能力,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對于青少年來說,活動是他們積極參與課堂的重要途徑。音樂課有多種多樣的活動,物理和化學課可以做實驗,但是語文課的活動很多時候是建立在情感調動、語言調動的基礎上的,對教師來說,這是一個挑戰。觀察心理教師的課,會發現心理教師的課堂活動豐富多變,有時通過小組游戲讓學生懂得相互配合的重要性,有時讓學生通過別人的肢體表演描繪表演者的情緒狀態。幾乎所有心理教師都會在課堂中加入游戲活動,短短幾分鐘,學生的大腦和肢體都運動了起來。以心理課“記憶的方法”為例,心理教師出示了一組未經分類的詞語,讓學生迅速記住。教師發現,掌握了分類規律的人記得快,不注重規律的人記得慢。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將課文內容進行“分類”,幫助學生找到其中規律,熟記課文內容,掌握多種加深記憶的方法。

再次,心理課對教學氛圍的調整可應用于語文課堂。很多時候,語文課堂比較沉悶,部分教師會拘泥于標準答案,從而忽略傾聽或鼓勵學生。而心理教師特別注重對課堂氛圍的營造,從自身的表情、動作及移動站位等細節中表示出對學生的關注,因為心理課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符合答案要求,心理教師都不會批評學生,而是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在語文課堂中,老師很少能耐心聽學生說完,一旦不符合要求,教師要么追問,要么自己說出答案。這種情況會大大地降低學生聽課的意愿,甚至對課堂提問產生抗拒。在初高中的課堂上,極少有學生會積極發言,這和老師的不擅傾聽有著極大的關系。為什么心理教師能做到耐心傾聽呢?因為在《心理咨詢師實操技能訓練手冊》中,第一個要求就是傾聽,學習過心理學的老師都知道,傾聽是對對方的尊重,只有傾聽,對方才能表露心跡,此外,傾聽也有助于治療心理傷痛、緩解焦慮。

在心理學中,傾聽有助于對方宣泄情感,表達自己,進而促使自己與其展開深層次的溝通,了解對方的想法。語文教師需要培養自己在課堂上的深度溝通意識,訓練自己的動作、眼神及語言反饋等,構建相互信任的課堂氛圍。

最后,心理課的價值觀與語文課的價值觀是高度一致的。心理學分類雖然很多,但最基礎的還是認知心理學,大多數心理咨詢師采用的心理治療方式是認識療法。一個人的認知觀念沒有偏差,就不會產生心理問題。從語文課來看,很多課文都體現了人生的價值導向。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要體現“價值導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現了不計自我得失、心憂天下人的價值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體現了在遭遇挫折之后不抱怨、不消極的良好心態。心理健康的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是統一的,能在面對外界突發事件時保持情緒平穩,在遭遇打擊的時候能采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做到關注對方的感受。心理教師在“人際溝通”課上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讓一名學生用紙杯給另一名同學喂水喝,并問喂水的那位學生是什么感受,學生答道:“我得小心翼翼地防止水灑出來。”語文學科的很多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關注與人對話的表達方式,與心理課所提倡的“與人交往就是讓他人舒服”的觀念是完全一致的。

心理課與語文課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比如心理教師剪輯多個電影畫面,用來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讓學生觀察表情、描述表情;有的教師通過人生不同階段的紙牌選擇,讓學生理解“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些心理教學案例都可以用于語文課堂。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學科教師都應該關注課堂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影響。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必然會被淘汰,一貫沉悶的語文課堂也必須做出改變。《論語》和《理想國》中的師生均是對話討論式教學,這種方式需建立在心理開放的基礎上,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之上。我們也需要研究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學科認知,改進課堂。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恒口示范區大同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