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一網友發布視頻稱,自己所在高校一門課程的期末作業為:跳一支15秒的舞蹈,或寫一篇15000字的論述。此視頻一經發布,便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調侃:“1500字莫要羞辱灑家,15000字欣賞我的舞姿吧”“15秒,眼睛一閉就過去了”……

對很多大學生來說,跳舞固然尷尬,但相比于15000字的文章,恐怕跳個15秒也不是不能忍受的。其實這個作業的用意也很明顯了,就是用一種幽默的形式,鼓勵學生們跳舞。

這個課程也不是一般的專業課,而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由此跳舞的作業也就更好理解了,正如老師所說:“激勵同學們做出自我突破,給予自我展示的機會?!碧璞旧恚鋵嵰睬∪缙浞值厍度肓苏n程本身的目的——讓學生更好地敞開心扉、調適心靈。

高校的期末作業,不妨多些多樣化的嘗試。大學的知識,很多已不再局限于紙面,而在于實踐。如果只有文章寫作這一種考核方式,未免會單調,也很難匹配所有的課程要求。

其實近些年,類似的課程和作業已經頗為常見。如武漢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部分課程通過布置“模仿寫作”“制作校園古建筑群的景觀模型”“抽盲盒”等作業鼓勵學生參與;湖南第一師范大學、中南大學、北京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還開設“生死學”“手工課”“攀樹課”等課程,鼓勵學生報名。

這說明,現在不少高校已經樂意去作出嘗試,讓學生能夠在更加沉浸的環境里接受不同維度的知識。這是個好事。在強調大學課程多元化的今天,授課模式、作業形式作出相應的調整,自然也是題中之義。正如上面提到的心理課程,就有同學反饋,“之前覺得公共課很無聊,現在最直觀的是課上玩手機時間少了。”不同的知識,當然需要不同樣態的傳授。

從更大的層面來說,這其實也能嵌入大學改革的整體語境之中。今天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多元化評價體系,不僅是課程作業,甚至是畢業論文等,都不再指定“唯一形態”。比如浙江農林大學宣布科研論文可替代畢業論文;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則允許以網文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北京郵電大學開始嘗試開展本科團隊畢業設計(論文),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等等。大學作業的多樣化,正是這種創新探索的子命題。

當然,論文等傳統考核方式,之所以可以傳承到今天,終究有其不可替代的原因,比如嚴謹、專業、注重論據和推理等等。但如果一味將論文和多樣化作業對立起來,也大可不必。

多樣化作業其實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如何評價教學質量?就像跳舞,恐怕很難看出學習效果。雖然作為心理教育課程,學術考量或許不是那么重要,但對于一些專業課,如果作業太過“奔放”,能不能起到教學目的也令人有些疑慮。

無論如何,有所創新是值得鼓勵的。只不過對于學校來說,創新未必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不斷調整與完善。也希望高校有更多的意愿和耐心,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和考核形式,寓教于樂,讓學生收獲滿滿。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