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體測,重點不在跑3000米還是1000米
發布時間:2025-03-20 12:40:19 來源:光明網
近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部分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發起呼吁,希望學校取消體測中的3000米項目,引發了廣泛關注。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同濟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高校也有3000米跑測試。
在互聯網上,大學體測是一個能夠讓所有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回想起的痛苦話題。之所以他們會感到“痛苦”,是因為一年一次體測中的規定項目包含男子1000米跑和女子800米跑,想要達到及格線非臨時抱佛腳能實現的。當一些高校體測項目調整為更長的3000米跑時,也就不奇怪為什么有這么多學生反感了。
現行體測及格標準源于2014年修訂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旨在激勵學生積極參加身體鍛煉。按照現行標準,男生1000米跑及格線為4分32秒。但一個令人想象不到的現實是,在1989年,這個標準是3分55秒。按理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層面的富足,人們的營養攝入不斷提高,身體素質理應加強,跑步能力和耐力理應提升,但為何大學生體測1000米跑的標準卻放寬了不少?
這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當下互聯網對大學生群體體質健康的一個形容詞——“脆皮大學生”。這是說,當代大學生年紀輕輕,身體毛病卻極多,甚至脆弱到“一碰就壞”的地步。這或許是個夸張的表達,但支持取消3000米體測的學生表態多是“跑得我七竅流血”“脆皮大學生垂死掙扎”,他們會擔心過度運動而受傷。
基于常理判斷,大學生所處年齡段的身體機能是足以支撐他們進行1000米跑或3000米跑,而眾多大學生對體測長跑的抵觸,實則表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迫在眉睫。
體測其實是一種善意的強制,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大學生的健康生活習慣和熱愛運動的習慣。對大學生這個年齡段而言,1000米跑乃至3000米跑,想要及格并非難事,而所要做的就是每天動起來。這個夙愿怎樣能夠更好實現,其實才是3000米引發爭議背后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問題嚴峻,肥胖、耐力不足等問題突出已不是新鮮事。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衛健委表示將實施“體重管理年”3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本質上和大學生體測的目的如出一轍。
保持運動對人的利好無需贅述。無論是體測選擇1000米還是3000米跑,如果年輕人不堅持運動,何種程度都很難達標及格,而如果堅持常規運動,則實現相應標準并非難事。歸根結底,任何測試都是為了督促大學生們真正運動起來。
一個可以觀照的現象是,當下國內馬拉松運動火熱,其中青壯年人群占比更多。中國田徑協會的官方數據顯示,馬拉松項目上,男性與女性跑者的年齡分布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在40歲到44歲之間;而半程項目中,分布在35歲到39歲之間的人數最多。
促使相關年齡段人群愛上長跑并堅持長跑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在工作生活之后深切意識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長跑則是目前最具性價比的體育運動。
因此,當青壯年人群忙著跑步,大學生群體卻不愿意跑個1000米,這種現象需要被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