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時光|一技之長是最好的學歷
發布時間:2025-03-19 22:00:01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技能賽道上建立不可替代性才是真正的“反躺平”
當一位23歲的中國青年身披國旗站上世界技能大賽領獎臺時,他實現了湖北金牌“零的突破”,成為職校學生的佼佼者。他的一句“考不上高中并不代表沒有未來,躺平才是”成為大家熱議的新聞話題,這位從中職生逆襲為世界冠軍的職校教師,就是湖北首位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獲得者、武漢市儀表電子學校教師曹博。
當下,“躺平”與“AI焦慮”正撕裂青年群體的信心。但曹博用他的奮斗之路揭示了一個被忽視的真相:技術越是顛覆傳統,人的創造力與匠心越顯珍貴。在世界技能大賽上,他親手焊接的電路板,調試的智能控制系統,展現的是AI無法復制的“手感”與“經驗”;在東莞某職校實訓基地,學生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學習操作工業機器人,并不是被機器取代,而是成為駕馭技術的“新工匠”“人機協同”的管理者。職業教育不會是被動應對技術沖擊的緩沖帶,而是培養未來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戰場。
然而,一些企業招聘時對“第一學歷”的執念,讓許多技能人才被擋在門外。這種“學歷濾鏡”導致職校生起薪平均比普通本科畢業生低不少。除了打破學歷歧視,還要彌合職業教育與產業的鴻溝。據媒體報道,在湖北某職校,教師仍在用十年前的老舊設備講授智能制造;而在浙江寧波,某職校與車企共建的實訓基地里,學生大二即在參與前沿技術研發,未畢業就被預定;這位職校教師在教學中引入虛擬仿真技術,讓課堂直通智能制造一線。這些差異凸顯了職教改革的緊迫性,只有讓課堂直通產業一線,職校生才能真正成為“搶手人才”,職教的生命力在于與產業脈搏同頻共振。
對職校學生而言,曹博等優秀技能人才的出現,更深層的意義是重構了“成功”的定義。例如,有媒體曾報道,某位北大退學生轉讀技工院校斬獲世賽金牌,一位故宮鐘表修復師用40年讓300余年文物“復活”,這位職校教師用一塊金牌證明了奮斗的力量,他們的故事共同宣告,人生價值不在于學歷標簽,而在于能否在熱愛的領域做到極致。這種價值重構需要全社會協同:媒體應減少對“狀元”“名校”的過度渲染,將鏡頭更多地對準車間里精益求精的工匠;各地應加速落實職業教育法,讓職教高考盡快落地;企業應摒棄學歷崇拜陋習,讓技能證書與學歷證書在招聘天平上等值。
曹博和其他一些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故事告訴更多年輕人:“躺平”解決不了焦慮,在技能賽道上建立不可替代性才是真正的“反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