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象思維助推經典閱讀
——以《紅樓夢》為例
作者:程涵悅
發布時間:2025-03-18 15:21:2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形象思維被認為是小說閱讀過程中最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在小說閱讀中,形象思維能夠引導學生感受、儲存文本中形象信息所傳遞的客觀形象,并用文學語言描述、創造形象。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師尚未將形象思維的有效培養作為小說閱讀教學的重點。因此,本文聚焦形象思維的學理,深入探討形象思維的運用方式與培養路徑,并以此推動小說閱讀教學的優化。
一、把握形象特征:確定小說閱讀的方式
小說文本的一個顯著特質是其通過豐富的形象塑造了文本內容,這些形象包括人物、場景等,構建了立體、生動的敘事世界。教師可以根據小說文本的這一特質,以小說中的形象特征為切入口,探索更契合小說文本的閱讀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一)形象的間接性
小說形象的“間接性”指的是小說中的形象具有通過語言文字作為媒介,間接地經由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喚起形象畫面的特性。由于學生會依賴個人的經驗來構建形象,因此不同的學生根據同一文本可能會構建出不同的形象。小說形象的間接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感受與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具體的形象。
一方面,學生的個人背景、經驗會影響他們對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導致他們對同一形象有不同的解讀和審美評價;另一方面,學生在用文學語言表達和描述形象時,會融入自己的個性化理解,進一步增加了形象理解的多樣性。因此,教師可以包容學生的多樣化解讀,引導、組織學生開展交流探討,促進學生的自我表達、相互啟發、自我完善與自我反思。
(二)形象的多樣性
小說形象具有多樣性,各類形象往往呈現出豐富性、復雜性和差異性。這種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物性格、行為、心理特征的豐富多變上,還體現在人物形象所反映的廣泛的社會生活、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
小說形象受多種因素影響。以人物類形象為例,人物的身份、地位、閱歷、教養等因素影響著人物的性格,作者會通過外貌、語言、行為、心理等描寫塑造出獨特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理解,同時注意作者對人物的描寫與評價。
小說的主題是作者在作品中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塑造藝術形象展示出來的基本思想。在小說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整合多樣的形象信息,可以挖掘文本完整、深層的內涵。學生要界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梳理人物、事件,全面把握人物特征,分析人物之間的關系。此外,關注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相關形象也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在小說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統整多樣的形象來構建文本的宏觀結構。一方面,小說中的情節是矛盾發生、發展的過程,形象通過情節的發展得以展現,同時情節的發展又依賴于形象的塑造和變化;另一方面,形象的構建服務于主題的表達。通過梳理、統整多樣的形象,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小說中的人物、情節、場景、主題之間的關系,從而推演出文本的內在結構。
(三)形象的情感性與思想性
在小說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為塑造形象所運用語言的特征,并以此來把握語言所傳遞的情感與思想。教師也可以提醒學生關注形象與時代、環境的關聯以及形象在情節中的變化、形象本身的特征等,提煉形象中的情感與思想。
小說形象的情感性與思想性緊密相連。情感是思想的載體,學生通過理解作者對形象的情感,能夠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內涵。思想則是情感的升華,能使情感表達不只是停留在個體的感受層面,而是上升到對社會、人生、人性等普遍性問題的思考。在小說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感體悟等方式,體驗小說中的情感波動,并將這些體驗與小說所傳達的思想和價值觀聯系起來。
二、遵循形象思維過程:優化小說閱讀的環節
形象思維包括形象感受、形象儲存、形象判斷、形象創造和形象描述等五個環節。小說閱讀的環節也可以依據形象思維的過程進行再優化,如此既符合小說閱讀的特定理路,也能夠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
(一)表象:形象思維的基礎
表象是思維主體在較長時間里所記憶的一切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的總稱,也是形成理性意象和創造性再造意象的基礎與前提。基于對表象作用的認識,教師在進行小說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實前置任務的安排。
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形象的表象,并對其有基本的認識和理解。人物形象的表象會隨著情節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這種變化也是學生理解人物性格動態發展的關鍵。
例如,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弱柳扶風的體態、多愁善感的神情、出口成章且言辭犀利的表現是其初始的人物表象。教學者可以讓學生繪制簡單的人物形象圖,標注出人物的外貌、服飾等表象特征,并且用簡短的詞語概括人物給他們的初步印象,如林黛玉給人的印象為“敏感”“聰慧”等。
隨著情節的推進,人物表象不斷發生變化。比如賈寶玉,在經歷了秦可卿之死、金釧兒投井、家族衰敗等事后,內心的痛苦、無奈也逐漸表現在他的面容和行動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相關情節的段落,分析賈寶玉在不同情節中的神態、語言、動作描寫的變化,從而深入理解他性格的動態發展。
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說場景的表象,包括環境、道具等方面。例如,在教學《紅樓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大觀園的簡易地圖,描繪出不同院落的主要環境特征,以此加深對場景表象的理解。
教師也可以以小說中的主要場景為契機,梳理人物在各個場景中的行為表象,引導學生構建對小說的整體認知。例如,針對《紅樓夢》中的榮國府宴席場景,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其中不同人物的座次安排、言行舉止等表象與人物身份、性格之間的關系。
此外,小說形象的表象往往蘊含著主題信息,表象的組合暗含了小說多角度、多層次的主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人物、環境等小說形象的表象,觸摸小說主題的深邃內核。
(二)意象:形象思維的關鍵
當思維主體對某一客觀事物形象的內在屬性或本質有所了解時,表象就轉化為意象。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識別文本中的意象,如象征性的物品、場景或人物,來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題。通過對意象特點的觀察和分析,學生能夠挖掘出概念,進一步理解作者通過具體形象所表達的抽象意義。
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對比不同的意象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林黛玉的意象特點是多愁善感、孤高自許,薛寶釵則是端莊穩重、處事圓滑。最終,林黛玉在封建禮教的壓抑下,淚盡而逝。薛寶釵也在家族衰敗后獨守空閨。從不同的意象對比中,學生可以發現,她們都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當時的女性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態度,都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與自由。
三、以形象思維搭建圖景:剖析小說的整體結構
教學者可以基于形象思維的原理,引導學生剖析小說的結構。作者在構思小說時,會先有一個抽象的主題概念,然后運用形象思維去創造具體的人物和情節來體現這個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并選取包含組合意象的小說段落,讓學生解讀每個意象的含義,分析它們之間的組合關系。同時,學生也可以按照不同意象間的因果關系、遞進關系等來把握住小說的主題。
例如,在《紅樓夢》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人物離散、園林凋零、落花飄零等形象聯系起來,整合出家族衰敗、人物走向悲劇性命運的形象概念,進而歸納出“賈府興衰”這一抽象主題。
此外,針對小說中設置的多條線索,如情節線索、人物線索、場景線索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來分析這些線索中的意象組合,讓學生深入理解人物之間的情感紐帶以及小說情節的發展邏輯。
例如,在《紅樓夢》中,“寶黛愛情”是一條極為重要的情節線索,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意象組合。從初見時的“木石前盟”神話開始,“通靈寶玉”與“絳珠仙草”這一意象組合就為二人的愛情奠定了超凡脫俗的基調。學生需運用抽象思維來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前世宿命的概念,同時要借助形象思維去想象在仙境中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感情。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