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引導學生在地理實踐與探究中學習和應用地理知識,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這對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沉浸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主張教師在真實情境中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主動探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沉浸式課堂對于推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沉浸式教學的主要特點

沉浸式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在真實情境中實現學生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具體而言,沉浸式教學的特點如下:一是真實情境導向,強調在貼近生活、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中開展教學活動,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二是學生主體參與,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親身實踐、積極探究,獲得直接經驗;三是多元交互體驗,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樣化體驗方式,引導學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理解。

20250318102447552-71-4556a.png

二、高中地理學科沉浸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選擇與設計有待優化

目前,部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缺乏針對性,沒有緊扣教學目標,也沒有結合學情特點,因此未能創設恰當的沉浸式情境。選取的部分視頻、圖片等素材缺乏時效性和吸引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素材內容與教學主題聯系不緊密,無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教學設計中,部分教師對沉浸式教學的流程把握不足,環節設置不夠合理,導致教學碎片化。

(二)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夠真實生動

沉浸式教學的關鍵在于營造身臨其境的真實情境,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課堂。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學中,部分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還不夠真實生動。例如在教學自然地理的相關內容時,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播放幾段視頻、展示幾張圖片,缺乏沉浸感和代入感。在教學人文地理的相關內容時,部分教師未能很好地利用學生熟悉的或本地區的相關資源來設置情境,導致學生感到抽象難懂,教學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不夠緊密,學生沒有切身的感受,參與課堂的熱情不高。

(三)課堂實踐機會不足

沉浸式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獲得直接經驗,內化為知識技能。但從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看,學生獲得體驗與實踐的機會還比較有限。在部分課堂上,教師仍是講授的主體,學生缺乏動手實踐、主動探究的機會,只能被動接受。部分課堂所營造的沉浸式體驗流于表面,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其中并有所感悟。學生缺乏表達交流、反思總結的時間,難以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高中地理學科沉浸式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科學設計教學內容

高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逐漸發展成熟,綜合分析能力不斷增強,同時求知欲望強烈,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學生的知識基礎參差不齊,對地理現象的感知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經驗,選擇能激發學習興趣、引發情感共鳴的素材。在“三新”背景下開展高中地理沉浸式教學,科學設計教學內容、精選沉浸式素材是首要前提和關鍵基礎。教師要緊緊圍繞新課標要求,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深入解讀教材內容,優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探究實踐、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地理信息資源。選取的教學素材既要反映地理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凸顯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又要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社會關切,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參與感。尤其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各類音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源豐富多樣,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廣泛搜集和甄選高質量、多元化的素材,包括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地理紀錄片、新聞報道、數據圖表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真實、立體的地理信息。在選擇教學素材的基礎上,教師還要認真鉆研教材、細致把握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一方面,要把握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和方式,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拓寬視野、深化認識;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特點,根據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分層設計,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既要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使基礎薄弱的學生跟得上教學進度,在“沉浸”中獲得成功體驗。教學內容的設計還要注重趣味性和挑戰性,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制造“認知沖突”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熱情,引導他們主動進入課堂情境,積極思考問題。

20250318102447553-53-62ebf.png

以“常見地貌類型”一課為例,在教學“風蝕地貌”相關內容時,教師可選取敦煌莫高窟、寧夏沙坡頭等風蝕地貌的實景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觀察風蝕地貌的典型特征,如崎嶇不平的地表、光禿禿的巖石等。還可以展示風蝕地貌形成的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風力對地表的侵蝕作用,通過呈現人們防風固沙的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風蝕地貌對當地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教師要精心挑選沉浸式素材,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風蝕地貌的地理特征,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二)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高中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渴望參與實踐活動,但部分學生的實踐經驗不足,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有效聯系在一起。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緊密結合學生熟悉的地理現象和生活實際,通過情境再現、角色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感知、思考,強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師要創設貼近地理現象本來面貌的教學情境,力求再現地理事象發生發展的真實過程,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地理環境的時空特征。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重真實性,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地理現象和生活實際,既要彰顯地理學科的魅力,又要讓學生在參與中有親切感和認同感。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來創設情境,通過動態模擬、虛擬仿真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情境中,全方位感知地理事物的特點和變化。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師生、生生在教學情境中的互動,努力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通過設置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互動交流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暢所欲言,讓學生在積極互動和思維碰撞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教師要關注學情,及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地理事物,多層面分析地理現象,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實現對地理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靈活運用。教師還要注重教學情境與學生情感體驗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以“地質災害”一課為例,教學該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創設一個“地質災害多發區”的情境:先通過震撼的音效再現地震發生時的恐怖場景,并展示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損毀的慘狀,讓學生切實感受地震的破壞力。接著呈現“中國地震帶分布圖”,引導學生分析我國地震帶的空間分布特點。最后播放一段新聞視頻,講述唐山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的重大損失,讓學生認識到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必要性。沉浸式的課堂情境能將學生帶入災害現場,加深他們對地震等地質災害的認知,提高他們的防災減災意識。

(三)促進學生主體參與

高中生的自主意識較強,渴望參與實踐、親身感悟,但部分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實踐經驗不足。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開展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廣泛、深入地參與實踐,提升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是學生獲得深度參與、沉浸感知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立足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富有吸引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活動。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實地考察、野外實習等體驗性較強的活動,為學生搭建沉浸式感知與體驗的平臺,積極開展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成果分享等互動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對話交流、思維碰撞的機會,在同伴互助、協作探究中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在學生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多方位、全過程參與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充分發揮自主性,鼓勵學生獨立規劃、自主實施,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要及時回應學生的疑問,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表達,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辨和交流互鑒中深化認識、拓寬視野。在活動后要引導學生主動總結、反思收獲,梳理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構建知識體系,實現學習能力的內化提升。教學評價要突出發展性,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知識技能運用、探究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升的表現,讓學生樹立自信,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育人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創新活動形式,為學生搭建“學中做、做中學”的體驗平臺,引導學生沉浸式參與、體驗式感悟,在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體驗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升地理學習能力。

以“防災減災”一課為例,在教學該內容時,教師可設計一個“災害逃生”的情境模擬活動,讓學生分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災民、救援人員、政府官員等,提出地震等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措施。在活動中學生要根據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分工協作,如及時疏散、搶險救災,體驗應對災害的緊迫感。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分享自己參與活動的感受,之后教師給學生梳理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如災前預警、災時自救互救、災后重建等,鞏固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三新”背景下,教師要立足學情,緊扣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內容,精心營造教學情境,創新體驗活動的形式,創設豐富生動的沉浸式課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體驗和交流反思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拓寬視野,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會地理,走向生活”,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省鄲城縣第一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