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期是思維最為活躍、創造力最為旺盛的階段,許多重大的科學突破和技術革新往往是由青年科學家在早期職業生涯中完成的。科學研究具有探索性、長期性和不確定性,評價體系改革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為青年人才提供寬松的科研環境,允許他們在探索中試錯和成長。建立更加科學、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是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關鍵舉措。

在“評什么”方面,應突出創新能力、質量、實效和貢獻的導向,根據不同研究類型設計差異化的評價指標,開展多層次、分類別的評價。基礎研究領域重點考察成果對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鼓勵理論創新;應用研究領域重點考察技術突破、成果轉化和實際應用效果,既要關注經濟效益,又要綜合考慮吸納就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社會效益;前沿探索領域重點考察成果的前瞻性和創新潛力。指標設計應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避免僅以論文、項目等數量指標為考核依據,科學認定標志性成果,突出科研成果的創新質量與實際貢獻。探索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潛力進行評估,為他們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支持與引導,助力其在科研道路上快速成長。

在“怎么評”方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探索長周期評價機制。根據研究任務的性質和周期,科學設置階段性評估節點,避免頻繁考核對科研進程的干擾。此外,通過創新容錯機制,預留高風險探索空間,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堅持長期主義,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

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具有非線性和躍遷式發展的特點,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應具備三個特點:一是多元性,綜合考慮青年的學術潛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素質;二是長期性,給予青年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和成長;三是包容性,鼓勵他們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只有這樣的評價體系,才能真正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讓他們在寬松的氛圍中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改革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多元、包容的評價機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舉措,也是對“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的最好回答。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在青年科技人才選拔、培養、使用中的“指揮棒”作用,不僅是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尊重,更是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投資,這將激勵更多青年人才投身科技創新事業,為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