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思政引領力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發布時間:2025-03-18 13:00:32 來源:陜西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教育強國應當具有的“六大特質”,他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其中,思政引領力位于六力之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背景下,思政引領力的構建與實踐,不僅關乎人才培養的方向與質量,還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重要支撐。深刻把握思政引領力的構建邏輯,進一步優化實踐路徑,對于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強化思政引領力,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以黨和國家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頂層設計為重要依據,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與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要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而要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確保廣大學生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本質上要求高校破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向輸出”,將其上升為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環節,核心在于通過理論邏輯的貫通與實踐機制的創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從“表層滲透”到“深層內化”的質變。
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打破“孤島現象”,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入嵌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優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的話語體系。要結合不同課程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各門課程中,使這些課程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補充,真正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如工科教學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典型案例,將大國工匠精神具象為可感可知的職業倫理;理科教育挖掘科學史中的家國敘事,使公式定理背后的人文精神顯性化;人文社科領域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用本土理論解釋中國實踐。要推動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聯動,在第一課堂中精心設計實踐環節,幫助學生將理論融入實踐;在第二課堂中注重嵌入理論內容,引導學生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推動理論和實踐的雙向互動。這種教育模式的融合不是簡單的“課程嫁接”,而是通過重構知識生產邏輯,使思想政治教育從“單向灌輸”轉向“立體化浸潤”,把價值觀引導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認知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顯性的理論灌輸向隱性的認知框架的建構和思想理論的內化,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入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綱要》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從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看,數字技術的介入正在深度革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機制與互動關系。推動數字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要求,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迫切要求。
立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背景,提升思政引領力必須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用數字化賦能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革新,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從這一層面看,數字技術創造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交互式場景與沉浸式體驗,實質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具象化表達。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數字化呈現理論及歷史敘事,可以引導學生沉浸式感悟理論的出場邏輯和歷史事件的關鍵環節,將敘事載體由傳統的文字,轉化為場館研學、人物訪談、藝術展演、虛擬體驗等沉浸式、體驗式敘事載體。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運用大數據分析,增強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動態調整教育、管理和服務策略。通過分析日常消費等數據,精準設計學生經濟資助、能力培育和成長發展指導方案;通過分析學業成績等數據,為學習困難學生制定個性化幫扶舉措;通過心理健康情況的動態監測,及時預警有潛在心理危機的學生,掌握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從而做到第一時間干預、精準化幫扶引導,保障學生健康安全成長。
唯物辯證法認為,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系統思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等重大關系。“五個重大關系”聚焦教育強國發展取向、育人方向、服務旨向、改革導向、路徑走向在矛盾與統一中的辯證關系,構成教育強國建設的方法論基礎,也為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升思政引領力提供了遵循。
思政引領力的構建,必須堅持系統思維,聚焦“五個重大關系”全面系統部署,結合實際運用。這要求高校必須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的物理邊界、時空邊界與主體關系的固有模式,推動教育各維度深度融合,各要素全方位貫通。在空間維度上,要推進第一課堂的理論闡釋、第二課堂的知行互動、數字化領域的沉浸式體驗深度融合,打造各要素全覆蓋的教育網絡。在主體維度上,打造主客體深度互動的新型育人關系。教師要從理論知識的灌輸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精心設計啟發性教學內容,注重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通過提問、探究、反思“三位一體”的模式,將知識學習的過程轉化為思維訓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索方法、提升能力;學生要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創新的參與者,強化主體意識,培養主動學習的理念,圍繞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踐驗證、迭代優化的創新路徑解決問題,提升創新能力?。在資源維度上,要將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學科前沿成果與社會熱點話題,通過數字化結合嵌入不同場景的教育載體,?建立理論、實踐、熱點三者深度融合的數據庫,推動教育要素從機械疊加到有機融入的轉變,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開放生態系統。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高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須以提升思政引領力為重點任務,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方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