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引領發展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同頻共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兩會精神
發布時間:2025-03-15 14:00:41 來源:陜西日報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DeepSeek大模型驚艷全球、人形機器人亮相春晚、《哪吒之魔童鬧海》用數字光影創造中國影史票房紀錄……今年以來,一系列科技成果接連亮相,彰顯出中國創新創造“硬實力”。
“教育”“科技”“人才”,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這三個關鍵詞。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技創新沖鋒號再次吹響。我省干部群眾表示,將在各自崗位上勇挑重擔、擔當作為,主動融入新質生產力發展浪潮,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全國兩會精神在陜西落地見效。
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奔赴”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關鍵一招,也是加快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
“三項改革”新20條措施落地實施,試點單位突破200家;47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總數全國第二,高校科研經費增長4.1%……過去一年,陜西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全面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一批“金種子”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大市場”,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陜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國重要的創新高地。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安交通大學已同220多家龍頭企業簽訂進駐創新港協議,聘請近千名企業導師,培養2000余名卓越工程人才,解決企業技術難題2500多個,引入265家金融機構,孵化213家科技型企業,初步形成一流大學建設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協同推進的新格局。
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奔赴”,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3月13日,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表示,西安交通大學將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持續深化“6352”工程,完善“1121”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強化校企地一體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在工程化環境、實戰化項目、雙導師育人、全鏈條創新中培養卓越工程人才,聚力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充分發揮一流大學作用,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打好“八場硬仗”中的“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硬仗”,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示范區,為西部的發展,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推動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強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我省代表委員認為,當前已形成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民營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要搶抓機遇,主動變革求新,以科技創新激活發展潛能。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產業鏈條長、應用場景廣。得益于政策推動、技術創新,當前,陜西低空經濟正乘風而起。
西安科為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以高科技、特色小鎮、產業園區投資運營為核心的民營企業,聚力科技創新,參與建設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與行業領軍企業共同構建低空經濟發展生態圈,在智能飛行器研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民營經濟前景廣闊,創新發展正當其時。全國人大代表、西安科為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曙光表示,將繼續弘揚企業家精神,深耕低空經濟新賽道,助力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陜西無人機產業創新聚集區、西安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打造科為實業智能飛行器龍頭企業,在全國率先啟動智能低空天網天路試點運營,以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推動低空經濟安全健康發展,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多作貢獻。
更好發揮教育的支撐作用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教育是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這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我省教育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
3月10日下午,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浐灞右岸學校九年級2班,一堂鮮活而深刻的思政課火熱開展。課堂上,授課教師結合科技創新和文化熱點,設計了“心系發展”“強國有我”等互動環節,引導學生通過AI工具探尋“強國密碼”。
“學校積極探索‘思政+’與‘+思政’的思政教育實踐路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用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內容、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文化載體和參與性強的實踐活動,增強思政教育的新穎性、實踐性。為做好‘+思政’工作,學校還將思政教育的理念、內容融入其他課程教學活動,形成協同效應。”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浐灞右岸學校執行校長黃凌說。
黃凌認為,基礎教育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在于系統性重構育人生態,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關口前移,厚植科學教育根基,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學校將著力從創新課程設置、完善綜合評價和構建教育生態3個方面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把前沿科技融入數、理、化等學科教學,大力開發AI編程、機器人等校本課程,把批判性思維、跨學科整合能力等納入核心培養目標。同時,培育兼具學科深度與創新教育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推進信息科技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黃凌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