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姚基金創始人姚明提出“動員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的行動建議——在每個學期選定一天,所有人在24小時內都不使用手機。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會主持的《關于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產品及相關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在16834份有效問卷中,78.2%的人群希望自己減少使用帶屏幕電子產品的時間;83.7%的教師群體贊同學生減少帶屏幕電子產品的使用;96.4%的家長擔心孩子過度使用帶屏幕電子產品。

這些數據體現了人們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擔憂。當前,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產品,多是出于學習、娛樂與社交的需要,但其中電子依賴、網絡成癮等現象不容小覷。此前就有研究表明,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具體包括導致視力問題、影響睡眠質量、帶來社交焦慮、產生孤獨感等。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與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也可能影響人們的認知與思考方式。作為“數字原住民”的當代未成年人,從小便慣于與電子產品接觸,受電子產品使用的影響更大。對此,不僅我國社會格外關注,澳大利亞、希臘、法國、意大利等多個國家也在想方設法引導未成年人合理運用電子產品和網絡,有的還出臺了相關法律。

當然,在數字時代,智能設備為未成年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學習資源與成長機遇。有不少青少年利用網絡來為自己搜集所需信息、獲取優質學習資源。同時,數字素養也是當下青少年應培育的重要能力,這同樣離不開對數字產品的合理接觸。因此,我們應對未成年人的電子產品使用方式加以引導與規范,追求虛擬與現實的平衡,而非“一刀切”地對其予以屏蔽。

息屏之后如何填補時間的空白,讓未成年人找到更有吸引力的活動,則是更為重要的問題。對此,姚明鼓勵青少年走向運動場,貼近大自然,走進真正的社交場景。此外,閱讀、書畫、音樂等興趣活動也能讓青少年去探索更加精彩的生活。在與電子屏幕隔絕的同時,還應避免讓“息屏日”成為“補課日”“作業日”,讓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現實生活的樂趣。

其實,“息屏日”更多是一個象征性的舉措。引導青少年健康使用電子產品,才是這一提議的真正目的。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全方位的影響。因此,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做到主動息屏、為孩子提供優質陪伴,并積極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此外,學校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向青少年傳遞健康的電子產品使用習慣,開展多元活動鼓勵學生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社會可以為青少年創建更多樣的線下場景,組織體育比賽、公益演出、文化展覽、志愿服務等活動,讓青少年有處可去、有趣可尋。

關閉屏幕是為了更好地打開世界,更好地觀照內心。期待各方共同努力,讓短期行動成為長期習慣,讓未成年人在“虛實平衡”中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看見現實生活中未知而豐富的精彩。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