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國重器》的震撼到《大國工匠》的感動,一股“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清新之風正逐漸吹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如今,“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已成為新時代的風尚。張子珩,這位就讀于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正是在這股新風潮下成長起來的,他對大國工匠充滿敬畏與向往,立志通過職業教育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

是“沖動”還是“熱愛”?時間會給出答案

張子珩從小就對發明創造和天文學充滿熱情。中學時期,他在西安市航天中學創辦了天文社,吸引了百余名成員,策劃的活動使天文社成為校園中最耀眼的社團之一。憑借發明“非牛頓流體減速帶”,他在西安市創客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并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在濃厚的航天氛圍熏陶下,張子珩對航天領域產生了深深的向往,立志為中國航天事業貢獻力量。他深入研究核聚變,萌生了制作“慣性靜電約束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想法。通過多方查詢,得知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有相關研究方向,毅然決定前往上海求教,并最終打動了復旦大學的一位核物理專家,教授鼓勵他努力高考,若能考入復旦,將親自指導他進行研究。

然而,張子珩清楚自己考入復旦的現實難度,一直關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動向的他在偶然間得知位閻良區的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有許多航空類專業,這讓他興奮不已,仿佛看到了實現夢想的另一條道路。于是,張子珩毅然選擇進入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就讀,踏上了以技術技能謀求發展的職業教育征途。

從“仰望”到“參與”,多年堅持換得逐夢資格

張子珩選擇了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術專業,并定下明確目標:畢業后進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大學期間,他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實踐,不僅榮獲國家獎學金、“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等稱號,還獲得了學校獎學金,并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大二時,張子珩憑借出色的成績和豐富的發明創造經驗,參加了多項技能大賽。2024年他榮獲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新材料智能生產與檢測”金獎;2023年,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新材料智能生產與檢測”賽項國賽二等獎;2024年,他斬獲陜西省賽區第一名。以及2023、2024年發明杯國家二等、三等獎。在備賽過程中,張子珩不僅專注于自身訓練,還積極幫助其他參賽院校的師生,展現了極高的團隊精神和奉獻意識。通過一次次大賽,他進一步鍛煉了領導能力和溝通技巧,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和決心。

從“研究”到“應用”,不同賽道卻有同樣精彩

比賽結束后,張子珩并未停下腳步。他繼續投入學習和研究,主動學習無線電、無人機、急救等知識,并考取了相關證書。同時,他還是西安市民安應急救援中心的一員,時刻準備保護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體系,還提升了他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張子珩依舊堅持發明研究。他發明的“人造太陽”慣性約束可控核聚變裝置榮獲2024年8月全國唯一進入國賽并獲獎的高職院校-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等離子體科技創新競賽“本科組”金獎,通過大學期間的系統學習,他繼續改進這一裝置,經過數百次實驗和不懈努力,終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心有所信 方能行至遠疆

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張子珩憑借出色的表現,獲得了眾多用人單位的青睞。即將進入實習階段的他,面臨著繼續深造或深入一線的選擇。無論選擇哪條路,張子珩都堅信,只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終將實現自己的夢想。目前,張子珩正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實習,一顆閃亮的“工匠之星”正冉冉升起。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