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洋縣城西小學:一腔一調 傳承國粹之美
作者:牟靖蓉
發布時間:2025-03-13 09:24:3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作為教育部命名的“第三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傳承學校”,漢中市洋縣城西小學自2015年建校起就將戲曲藝術融入學校文化建設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營造文化氛圍,以“小校園”承載“大文化”
漫步校園,戲曲元素無處不在。學校精心打造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校園文化環境,將文化建設與藝術教育緊密結合。建成戲曲專業訓練室、秦腔小劇場,購買了百余套戲曲演出服飾,創建了戲曲文化長廊、面譜墻,成立了戲曲社團活動隊。利用電子屏、班隊會等廣泛宣傳“美育潤童心 戲曲傳薪火”活動,紅領巾廣播站每日“曲韻悠揚”,校園電視臺展播戲曲表演,學校營造了濃厚的戲曲文化氛圍。
立足“三個課堂”,以“小課堂”培養“大情懷”
“第一課堂”致力于奠定美育基礎。學校嚴格按照課時計劃開足開齊藝術課程,構建起集戲曲起源、種類、臉譜、基本功為一體的校本課程體系。通過將戲曲文化融入學校藝術課程,學生得以從小接觸并了解戲曲的歷史文化。“第二課堂”致力于發展學生的特長。自2016年學校戲曲社團成立以來,已經培養了超過1000名小戲迷。“第三課堂”助力于戲曲的傳承。通過研學實踐活動,學生尋訪民間手工藝人,學習制作戲服和戲帽的技藝;走進縣文化館、劇團,參與戲曲文化活動。百名學生參與了“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漢中旅游文化節開幕式演出”,對弘揚民族國粹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拓寬育人模式,以“小活動”帶動“大融合”
每年,學校都會舉辦校園藝術節,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戲曲展演活動。我們還與兄弟學校攜手組建了戲曲聯盟,熱情接待了多所學校的觀摩交流,并分享了我們對戲曲傳承的寶貴經驗,擴大了戲曲文化的影響力。師生兩次亮相洋縣春晚舞臺。在洋縣舉行的首屆中日韓朱鹮國際論壇上,師生與“梅花獎”得主齊愛云同臺演出。京劇劇目《紅燈記》《賣水》和秦腔劇目《游龜山》均獲得縣級一等獎。秦腔劇目《穆桂英掛帥》榮獲陜西省中小學藝術展演第二名。在陜西省“春芽杯”藝術比賽中,50余名學生獲得不同獎項。通過這些活動,師生不僅向社會各界展示了家鄉的藝術特色,還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強化師資建設,以“小培訓”推動“大提升”
每周,藝術教研組開展戲曲專題研討,深入學習戲曲理論知識,并明確美育與德智體勞之間的關系。通過藝術學科賽教、戲曲主題微課,以及成立教師戲曲合唱團、臉譜繪畫工作室等,有力地提升了教師的藝術教育教學能力。同時,定期聘請藝術專家、地方民間藝人、劇團專職演員、非遺傳承人進校作專題講座,傳授戲曲表演的基本知識和精髓。此外,選送骨干教師外出研習,不斷提高其專業水平。
建立協同機制,以“小協同”激發“大活力”
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為戲曲傳承注入持久動力。在每學期舉行的戲曲大講堂、親子戲曲大舞臺等活動中,學校引導家長和孩子共同了解戲曲文化,感知戲曲魅力。2020年9月,秦腔社團師生受邀參加在西安舉辦的“學研在漢中”推介會,孩子們自信、嫻熟地展示了秦腔表演中的水袖、手帕、飛虎旗等技巧,舉手投足有板有眼,贏得省市縣領導及與會嘉賓紛紛鼓掌、拍照留念。新華社攝影部原副主任蘭紅光和多家媒體記者曾走進學校,拍攝戲曲社團學生的日常訓練。他們紛紛對孩子們的精彩表演和學校傳承戲曲文化的做法點贊。
在城西這片沃土上,戲曲傳承的種子已悄然生根。往后征程,學校必將初心如磐,持續讓戲曲文化在傳承中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城西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