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長安區王莽街道清水頭村,85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耀武的傳習所里,桌椅等生活用品上都印滿了秦腔臉譜圖案。藍臉的單雄信怒目圓睜,金臉的二郎神威風凜凜,傳統秦腔臉譜與現代生活用品在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這場跨越時空的相遇,正是中國非遺傳承從“輸血”到“造血”的生動縮影——當傳統技藝開始向年輕人的喜好貼近,非遺保護便有了通向未來的密鑰。近年來,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正以開放之姿,探索與年輕人的對話。

比如,可以將非遺展示融入傳統節日活動,吸引大量年輕人參與。相關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抖音平臺非遺相關視頻總播放量達1679億,非遺相關直播平均每天17.3萬場。這不僅提升了非遺的曝光度,還通過互動體驗的方式讓年輕人感受到非遺的魅力。也可以將非遺與現代演藝相結合,如由張藝謀擔任總導演的《無界·長安》,把秦腔、皮影等陜西非遺代表性項目與前沿科技相融合,以文娛表演的形式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此外,可以將非遺納入學校課程體系,通過非遺講座和工作坊,讓年輕人在校園就能接觸到非遺。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擁抱非遺,傳承創新,通過短視頻創作、跨界融合等方式,為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讓非遺永遠“年輕”,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只有讓非遺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實現其價值,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讓年輕人為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拓展新天地。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