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西安市浐灞第三十二小學的學生在體育課上練習功夫扇。

“現在課間休息的時間變長了,足夠我們跳繩,大家可以比賽看誰跳得快!”3月4日,西安市曲江第六小學四年級(1)班的董一一同學對記者說,課間10分鐘變成15分鐘,同學們非常高興。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因膳食結構改變、課業負擔加重、電子產品依賴及運動不足等問題,導致營養失衡、體育運動減少,近視率和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趨勢。

國家疾控局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1.9%。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指出,6歲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癥患病率分別為11.1%和7.9%。

為保障兒童青少年茁壯成長,破解“小胖墩”“小眼鏡”問題,陜西各地紛紛為孩子成長開出“運動處方”。

3月4日,西安市曲江第六小學的學生在陽光大課間跳繩。 

課間延長5分鐘:讓運動滋養身心

隨著西安市教育局推出《西安市中小學強健學生體質若干措施》,新學期全市義務教育段學生收到一份特殊的“開學禮”:體育課每天一節,課間10分鐘延長至15分鐘,每天安排30分鐘大課間,讓學生“撒歡兒”動起來。

與此同時,寶雞、咸陽、延安、渭南、榆林、商洛等地學校也紛紛推出相關舉措,保證中小學生每天的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一場化解青少年運動不足的“破冰行動”在全省全面展開。

隨著清亮的哨音響起,3月4日上午10時,曲江六小的操場瞬間沸騰。春日的陽光里,一場“功夫養生派對”蓄勢待發。

900多名學生如潮水般涌向操場,練習少兒版“五禽操”“八段錦”。跟著音樂的節奏,學生們抱拳行禮,化身“武林高手”,開始運動養生。

10分鐘的“五禽操”“八段錦”練習下來,許多學生已經微微出汗。“我喜歡虎戲,威風凜凜!”“我喜歡鹿戲,蹦蹦跳跳很可愛!”“我覺得猿戲很靈動!”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分享運動帶來的喜悅。

部分家長提出,體育運動時長增加是否會壓縮文化課時長,影響教學質量。對于家長的顧慮,曲江六小給出解決方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靈活安排課程時間。

“我們把一、二年級每節課的時間調整到35分鐘,三至五年級每節課調整為35分鐘至40分鐘,確保實現學習與運動時間的平衡。”曲江六小校辦主任魏艷春說,學校會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孩子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加油!加油!”“跑直線!”3月6日下午,西安市浐灞第三十二小學操場上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六年級學生正在進行“滾鐵環”競速比賽,盡情享受這項傳統游戲帶來的樂趣。

“沒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重要。”看到學生在操場上快樂地奔跑,浐灞三十二小的校長張杰不由得為他們點贊,“體育運動能讓孩子們擁有健康強壯的體魄,為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每天運動2小時:為成長加油鼓勁

體育課時增加后,師資不足問題出現了。

“萬老師,‘未來杯’足球聯賽和‘夢想杯’籃球聯賽什么時間報名?我們都等不及了!”“校園吉尼斯挑戰賽開始沒?大家準備好了!”

這兩天,每到課間,渭南市第一小學體藝衛發展中心副主任萬波的身后,總會跟著好幾名學生,追問關于校園足球和籃球聯賽的進展情況。

“這兩項聯賽是同學們最喜歡的校園賽事,大家參賽的積極性很高。下周起,體育老師會利用每天的課后服務和大課間,組織班級對抗賽。”萬波向記者介紹,“各種校園比賽再加上新增加的體育課、活動課,體育教師的人手有點緊缺。”

為了解決師資缺口,渭南一小除了專職體育教師外,積極培養有運動特長的教師成為兼職體育教師,還外聘專業教練員,在課后服務時開展籃球、足球、乒乓球、擊劍等專業訓練。通過專兼結合的體育教師隊伍,全力保障學生每天2個小時的在校運動時間。

今年初,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若干舉措的通知》,提出要打通優秀退役運動員到中小學任教通道。

在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上,陜西很多學校都有創新的做法,比如“跨界人才激活計劃”。一些學校聘請退役運動員和有豐富比賽經驗的運動技能人才進校園,提升學校體育專業水平,豐富體育課類型,加快補齊體育教育短板。

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學生的眼中,排球老師田野就是位“明星老師”。爽朗、愛笑的田野,既是體育運動訓練研究生,又有著豐富的比賽經驗,通過排球教學模塊,為學校培養出許多優秀的隊員。

“國家對校園體育工作更加重視,對體育教師專項運動技能、專項運動經歷、比賽指揮能力等各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技術等級的運動員顯現出了一定優勢。”田野說。

田野認為,體育教育與專業訓練不同,應更注重學生的全面培養,要將課堂與生活連接起來。

精心設計大課間:把運動變成興趣

如今,全省各地校園的體育運動不再是單調的跑步和做操,而是一場場充滿活力的“運動盛宴”。

抖空竹、舞龍、獨輪車、武術、冰壺、腰鼓等傳統與現代運動項目在體育課上輪番登場;大課間被精心設計成“迷你運動會”;體育課加入自選課程,打造個人“專屬課表”……

為了全方位推動學生體質提升與全面發展,全省多地在增加體育課時、推進教學改革、優化課間安排、豐富課間活動、加強課后服務、提升運動技能、常態化舉辦賽事等方面均制定了詳細措施。

商洛市明確要求各學科教師提升課堂質量與教學效率,準時下課,嚴禁“拖堂”或變相占用學生課間休息時間,通過動靜結合的大課間活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動起來、練起來、玩起來。

3月10日下午,榆林高新區第二中學的操場上鼓聲雷動,2800余名七、八年級的學生正在打腰鼓。

伴隨著歡快激昂的鼓點,騰空、纏腰、扭頭、掏腿……同學們打起腰鼓,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大家舞得起勁,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氣。

新學期,榆林市教育局出臺多條措施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1節體育課、課間15分鐘、30分鐘大課間,保障每天綜合體育活動不低于2小時”。

從過去的“課間10分鐘”到如今的“課間15分鐘”,看似簡單的時間增加,體現的卻是“健康第一”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度轉變。

充分保證運動場所:從“金角銀邊”做起

體育課時增加,學生在校運動時間變長,如何解決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

“每天2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長不能打折扣,我們鼓勵學校‘一校一策’,從實際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榆林市榆陽區教育和體育局基教一股股長李斌向記者講述了多所學校的創新做法。

榆林市第七中學共有8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800多人。學校進行整體規劃,從“金角銀邊”做起,對每一個可利用的活動場地都“精打細算”,“分年級+分區域”將操場、連廊、校園空地等區域,劃分為不同活動區。班級按課表輪換使用活動區,打造“5分鐘運動圈”,保證學生下課能夠迅速到達指定區域開展體育運動。

榆林市第六小學創建于1980年,體育活動場地局促。學校對操場進行精細劃分,分時、分區、分班級、分項目開展活動;在教學樓內“見縫插針”,鼓勵學生進行簡單體能鍛煉;在教室開展圍棋、智力七巧板、手勢操等趣味活動,讓學生益智增趣。

“加油!好球……”在榆林市第一中學分校的地下乒乓球訓練基地,60余名學生正在進行訓練。場館里燈光明亮、設備齊全,還鋪上了塑膠地面。

校長尚海林介紹,這是一所城區“老學校”,占地面積較小,現有84個教學班。為了保障學生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學校“向地下借空間”,將地下庫房改造成乒乓球訓練基地,供學生課間活動、社團訓練和體育課教學,既盤活了資源又增加了場地,受到學生的歡迎。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為解決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全省多所學校進行了創新探索,有的改造地下室、車庫、合并活動部室等,有的與鄰近的體育場館合作,有效緩解了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

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咸陽啟迪中學體育教研組組長蘇彥超認為,要保障學生有充足活動空間,還需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入手,避免學生過多集中于少數幾所學校。同時,政府在新建學校時,一定要有提前量,要整合人口預測、空間規劃與社會需求,通過科學設計與動態管理,實現校園運動場所的可持續發展。(記者 郭妍 王熙)

把課間鈴聲變成運動號角

訪談嘉賓: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體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授 史兵

陜西多地在新學期出臺措施,通過增加體育活動時間、優化課間安排等方式,增強學生體質。2月28日,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體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史兵就政策亮點和相關話題接受記者采訪。

記者:請談一下體育運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史兵:體育運動不僅能夠促進身體健康,還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孩子在學生時代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堅持體育運動,可以為終身健康打下基礎,為人生旅途注入充沛的活力。

新學期,我們團隊有一項重要任務——在西安市多所學校調研校園體育新政策落實情況,并與學校合作監測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當課間鈴聲變成運動號角,孩子眼里的光就是最好的答案。我們在調研中看到,從傳統游戲到現代運動,從課間“微比賽”到非遺體育周,學校的體育課程有很多亮點。學生眼里有光、身上有汗,盡享運動帶來的快樂。這就是運動的魅力——釋放壓力、為終身健康筑牢根基。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有效控制近視率、肥胖率。西安市出臺新的校園體育政策,各地紛紛推出強健學生體質措施,體現出對學生終身健康的責任感。

記者:體育課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如何科學防止運動傷害?

史兵:我們在與多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座談中發現,大家在如何科學掌握運動強度上,還有一些疑問。

體育課讓學生動起來的同時,要關注運動強度、練習頻率、運動時間、個體差異。合適的運動負荷對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增強體質、提升運動技能、提高運動成績、防止運動傷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課標對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標準作出界定,提出要“科學設置運動負荷”。為了科學設置體育課的運動強度,多所學校將數字化設備引入體育課堂。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學生之間也能通過智能設備增加運動的趣味性。

借助信息化技術,體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運動數據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

記者:校園體育新政策在實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您有什么建議?

史兵:目前,隨著體育課時增加,在校運動時間變長,部分學校尤其是老城區的中小學,會面臨活動場地不足、體育師資不足、體育設備損耗加快等問題。

為了彌補體育師資不足,有的學校培養兼職體育教師,也有的學校引進退役運動員作為體育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學校在引進優秀退役運動員時,要針對他們進行專業師資培訓。他們取得教師資格證后才能上崗。

一些老城區的中小學科學利用校園的“金角銀邊”和活動空間,形成“立體運動場”。一所老城區學校,通過“錯峰上操+全員參與”的組合拳,克服了場地和師資不足的困難。

通過思考與創新,相信每個學校都能找到自己的破局點。建議政府在新建學校時,確保體育場地“足斤足兩”,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配備體育場地和設備,給學生留足充分的活動空間。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