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時光|轉(zhuǎn)給焦慮中的父母:請學(xué)會向孩子求助!
發(fā)布時間:2025-03-12 22:00:52 來源:光明社教育家
“孩子不愛學(xué)習(xí)怎么辦?”
“孩子沒有動力怎么辦?”
“孩子沒有理想怎么辦?
“孩子昨天和同學(xué)打架了怎么辦?”
“孩子愛咬指甲怎么辦?”
“孩子接到了情書怎么辦?”
……
作為父母,你是否也曾有過同樣的焦慮。這是我接聽過的來自家長們五花八門的問題,有宏觀的大哉問,也有微觀的小問題。
電話那頭,提問的爸爸媽媽大多非常焦慮,即使是“孩子上課回答問題不敢舉手”這樣的正常事,也被他們演繹得火燒眉毛危在旦夕。
電話這頭,我耐心詢問:
“這些問題您和孩子探討過交流過嗎?孩子對這件事情的內(nèi)心感受是什么?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嗎?”
家長們大多數(shù)的回答是:孩子太小;孩子不懂;孩子處理不了;孩子沒時間;孩子沒辦法。
家長們大多數(shù)的要求是:我要標準答案;我去幫助孩子處理;我來幫助孩子解決;我教他;我替他;我給他;我為他……
美國著名心理學(xué)家托馬斯·戈登說:“當人們成為父母的時候,一些古怪又不幸的事情就會發(fā)生。他們開始賦予自己新的職責(zé),去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忘了自己是個人。”
是啊,在孩子面前,有那么多家長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平凡普通有缺點有弱項的人,把自己當作了無所不能的神。
小時候幫他喂飯喂水,幫他穿衣疊被。上學(xué)了幫他削鉛筆做小報,幫他背起重重的書包。再大一些,要幫他處理同學(xué)糾紛,幫他阻擋早戀風(fēng)險,幫他請家教補課,幫他選專業(yè)報志愿。再大一些,他工作了又失業(yè)了,他戀愛了又失戀了,他買了房子需要月供,他有了孩子需要接送……親愛的孩子啊,這一生無論遭遇多少煩惱挫折困難和考驗都不要害怕不要緊張,因為父母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排除萬難戰(zhàn)無不勝,父母無所不能,父母是萬能的神。
可惜,這不是現(xiàn)實,這只是心愿——“像神一樣永遠庇護孩子,讓他無憂無慮萬事如意。”這只是父母美好的心愿,而且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心愿。
那些把自己當作神的父母,實際上已經(jīng)逾越了為人父母的界限。
記得當年看《武林外傳》時,很多人不喜歡那個叫祝無雙的女捕快,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她那句著名的口頭禪:“放著我來!”當祝無雙笑臉盈盈溫柔賢惠地大包大攬時,面對的是一張張不領(lǐng)情的面孔,因為她已經(jīng)過度介入了別人的生活,看似熱情的承擔(dān),卻是過分的打擾和干涉,她在不知不覺間剝奪了別人的價值觀和成就感。
“放著我來!”當我們的孩子遇到困難,遇到坎坷,遇到需要他破解的難題時,許多父母也像祝無雙一樣,沖鋒在前,大包大攬,恨不得有三頭六臂,替孩子找到完美答案的秘籍寶典。
當父母把自己當作了神,當孩子也把父母當作了神,那么結(jié)局注定是神話的破滅,是父母的失落自責(zé),是孩子的遷怒怨恨。
看到過一篇報道,不禁悚然——題目是《靠工傷給兒子攢出了車和房,這種母親偉大嗎?》說的是母親阿芳,有一個健康的成年兒子。阿芳在工廠打工,8年報了4次工傷,賠償金拿了四五十萬元。但,這些工傷都是她主動受傷。再看這些錢用在什么地方了?兒子多次創(chuàng)業(yè),母親多次出資,創(chuàng)業(yè)多次失敗。兒子要買房,母親拿出12萬元。兒子要開飯店,母親拿出18萬元,結(jié)果兒子生意先不做了,用18萬元買了一輛越野車。兒子交了女朋友,又向母親要錢,可母親已經(jīng)被企業(yè)列入了用工黑名單,她再也拿不到錢了。
更可悲的是,兒子明明知道他花的每一分錢都是母親斷手斷腳換來的,可他不在乎,因為他覺得母親就是應(yīng)該滿足他的一切要求,母親的付出天經(jīng)地義,他榨干了母親,也厭倦了母親。
當人們都在指責(zé)這個冷血逆子時,我卻想問一句,是誰打造出了這樣無情冷酷的孩子?所謂偉大的母愛,是甘愿傾其所有的盲目付出。
也許,在一開始,我們就異化了“父母”這個概念,我們就誤解了父母該盡的職責(zé),我們把完美演繹成了沉重。
也許,在一開始,我們就應(yīng)該告訴孩子,我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我是普通人,我也有許多“不會”“不敢”“不能”,也有許多“做不到”,還有許多“不知道”,我也需要你的幫助。
許多朋友詫異于我和兒子的相處模式,詫異于“孩子什么都愿意和你說?”詫異于“你什么都不幫孩子做?”
是的,因為我明白,許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傾訴,想要的是理解。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大部分時候,我只是一個傾聽者。在傾聽的過程中,我會傳遞出對他的理解,我也會講一些類似的事情,作為參考和建議。我最常說的話是:“哦,是嗎?確實有點兒糟糕。你很難過對嗎?換了我也會這樣……”多數(shù)時候,孩子在傾訴的過程中,自己舒緩了情緒,自己摸索出了方向,孩子解決問題的潛力超乎我們的想象。
而我遇到問題,也會鄭重地向兒子求助和求教。小到如何克服演講前的緊張,如何拒絕一場無聊的晚餐,大到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工作崗位的調(diào)整。兒子會認真地給出他的建議,雖然不免幼稚,但是不乏真誠。我不在他面前做強大狀,他在幫助我的過程中也一定有所受益。就像我拜托他幫我校對的文稿,他用紅筆畫出那些錯別字和病句,不客氣地畫上驚嘆號,但他的作文中沒有再犯過我的錯誤。
兒子工作后自己租了房子。我看他在網(wǎng)上淘家具,在二手市場買車,報了烘焙課,跟著視頻學(xué)做菜。我對他說:“我不再參與你的生活,但是,如果你需要,我隨時都在。”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他曬出自己組裝的家具、裝飾的房間,看到他中秋節(jié)做了一桌子菜和伙伴們分享。我感受到了他的自得甚至是驕傲,我也明白,我能為他做的越來越少了。雖然有點兒傷感,但這就是我想要的,是我祝福他應(yīng)該擁有的。
告訴孩子,爸媽不是神,讓孩子在和父母的相處中感受真實,同時,也學(xué)會對父母的寬容、體諒和感恩。
告訴孩子,爸媽不是神,有許多不能不會不可以,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無能”,也是對他的教養(yǎng)。
告訴孩子,爸媽不是神,不必要求自己完美,讓孩子接受父母的 “不完美”,也是對他的造就。
為人父母,我們不是神,不能幫孩子抵擋所有的風(fēng)雨,不能陪伴他走完人生的全程。所以,做我們該做的,讓孩子做他必須做的。
只有這樣,在同行的最后一個路口,我們才能安心地和親愛的孩子揮手道別。因為這一段相伴時光,我們已經(jīng)給了他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因為孩子懂得了:爸媽雖然不是神,但卻是最愛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