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以下簡稱“最高法報告”)中,一個數據引起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曹阿民的關注——校園侵權案中學校擔責案件占比較2023年下降5.3個百分點。

“責任清晰,才能讓學校挺直腰桿教書育人?!辈馨⒚裾f,最高法報告中責任比例的變化釋放了積極信號,但長效機制建設仍需加速。

這位委員去年在上海參與調研相當數量的校園安全事件后發現,較大比例的校園安全事件根源在家庭,如離異、監護缺失等問題,但事件一旦發生,輿論和司法壓力往往集中指向學校,“這種錯位可能會讓教育者寒心”。

在曹阿民看來,如今最高法報告里提到的“孩子雖在校,家長也有責”,讓司法導向逐漸清晰。

以法治思維劃清家校責任邊界

最高法報告提到小學生在學校下樓時摔倒的案例。

根據此前報道,小學生徐某跟隨老師、同學一起放學下樓,行至樓梯間平臺時不慎摔倒,牙齒磕碰受傷。老師隨即聯系家長并陪同送醫,經診斷,徐某一顆門牙折斷、唇挫傷擦傷。

徐某的監護人提起訴訟,要求學校承擔責任。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認為,學校多次對學生進行校園安全教育宣傳,已盡到教育職責;事發后也采取了通知家長、陪同就醫、調查事發經過等措施,履行了必要的管理職責,遂判決駁回家長的訴訟請求。

事實上,民法典明確學校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如小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負有更高注意義務。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陳宜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中,發現學校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仍會依法判決承擔侵權責任,并根據情況發送司法建議,及時堵塞校園風險漏洞。

她舉例說,某幼兒園因未及時清理積水導致幼兒滑倒骨折,法院判決學校承擔侵權責任,促進學校進一步強化學生校園安全保障義務。

“但是,校園傷害事件不能僅因事故發生在校園即認定學校一定負有責任。”陳宜芳表示,人民法院經審理認定校方已盡到教育和管理職責的,依法判定學校不擔責,讓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和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管理秩序形成統一。

“校園安全不是無限責任,亟須以法治思維劃清家校責任邊界,讓學校從‘自證清白’的困境中解脫?!辈馨⒚裾J為。

解決“教師不敢管、家長不服管”

“老師批評學生后,若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極端行為,輿論往往一邊倒指責學校,校長可能因此‘丟飯碗’?!辈馨⒚裨谡{研中發現,當前校園安全事件處理中,“權責模糊”讓學校如履薄冰,有的學校為規避風險,取消高風險課程,甚至弱化正常管理,教育正在變得“束手束腳”。

曹阿民建議,明確學?!氨M職免責”情形,細化責任清單,區分“教育管理責任”與“監護責任”。例如,教師依規批評學生、組織合規體育活動等行為,若已盡到安全義務,校方不擔責;若事件因家庭矛盾引發,則由監護人承擔主要責任。

陳宜芳告訴記者,近年來,“教師不敢管、家長不服管”的現象突出,導致未成年人在學校發生的不良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糾正和防治,“最終受害的還是未成年人”。

她介紹,人民法院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通過典型案例明確,合理懲戒不構成侵權。例如,一名學生多次破壞課堂紀律,教師要求其公開檢討并暫停課外活動,家長起訴后,法院支持了學校的處理,認為這是“必要的教育措施”,學校不承擔責任,長久且深遠地保障了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對學校依規組織體育活動不施以苛責

“孩子在校意外傷害逐漸成為校長和老師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也是最害怕遇到的事情。一些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對學校的糾纏給辦學造成困擾?!痹谌珖f十四屆三次會議教育界別小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洪偉的發言讓不少教育工作者深有共鳴。

在他看來,最高法報告對“家校定責”的規定保護了學校依法治校辦學的順利開展,“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是對學校落實國家教育大政方針的保護”。

今年1月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兩小時。

“北京市出臺的相關政策,從去年秋季學期開學把課間從10分鐘增加到了15分鐘,全國20多個省也已經開展了這項工作?!焙閭ヌ寡?,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最擔心的還是課間活動中孩子出現傷害事故,對學校工作產生影響。

陳宜芳表示,適度的體育鍛煉能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近年來,部分學校開始出現“不敢放孩子玩耍,甚至課間也不讓孩子出教室”的極端現象,也讓很多家長感到擔憂。

她介紹,人民法院通過司法實踐,對學校依規組織體育活動等不施以苛責,旨在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她舉例,在一起小學生體育課上意外受傷的案件中,家長起訴學校。法院認定校方已盡必要教育管理責任和救助義務,判定學校不擔責。

洪偉認為,“兩高”報告中舉了不少相關的事例,也是一種宣傳和教育。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家長們的認知也會逐步提升,讓校長和教師安心開展教育教學或者管理工作。

曹阿民期待,通過法治化、標準化路徑,終結校園安全“和稀泥”式處理,讓教育者不再“自縛手腳”,讓家庭教育回歸本位。在他看來,“只有家校各司其職,才能為青少年撐起真正的安全傘”。


責任編輯:劉昕